世界上沒有一條同樣的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要讓自己對所從事的職業不感到倦怠,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責任感外,還要抗拒機械的“搬磚”心理,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
“哎,每天朝九晚五的,面對的都是一摞一摞的文件和報表,真是味同嚼蠟啊。”
“今天完成了一篇稿子,明天還得想下一篇稿子怎么寫,任務壓得連睡覺都在想稿子的事,哪天才有個了結喲,真想一走了之,可離開了這崗位又能干什么呢?”
諸如此類的職場倦怠情緒,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或者體驗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緒,有些是由于從事該項工作的時間的確太久了,而且重復單調,了無生氣;有些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備感壓抑;有些則是因為自身性格、興趣等原因出現了“職場錯位”,越干越煩,越干越不適應。那么,該如何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盡早走出“職場倦怠”的心理泥潭呢?
給工作的“咖啡”加點“糖”
一項工作干久了,看上去輕車熟路,實際上會有一種重復“吃剩飯”的感覺。其實,“剩飯”也罷,鮮菜也罷,關鍵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口味”,不斷地變化一些花樣,就像給咖啡加點糖一樣,使你的工作不再“苦澀”。
阿力是區里的“土記者”,由于職業的限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寫一些所謂的“正面報道”,除了經常泡會報道領導的活動外,就是唱唱“四季歌”,即春天來了寫春耕,夏天來了寫支農,秋天科技進大棚,冬天領導訪工農。一年又一年,阿力真有些厭倦了。后來一位遠方筆友勸告他,閑暇時盡量少赴些飯局,多看看書,多寫些各類體裁的文章,看到趣聞寫點時評,有感而發寫點散文,這樣多頭并進,你就會覺得自己學有所限,“充電”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去“倦怠”?阿力深受啟發,身體力行后果然干勁倍增。
創新才有動力
一個同事,曾有幾次機會可以改行做其他工作,可是他卻十幾年如一日在三尺講臺上干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聚會時我們問是否會感到單調倦怠,他的一番話讓我們茅塞頓開:“我不敢說我有多么敬業,我只是覺得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其重復單調的一面,這要看你怎樣去把握。像我任教的政教專業,決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加歷史的重疊,而是每天每年都會有新的變化,因此我每天都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最新時事動態,同各地的同行交流,并不斷地看一些新的書籍,這樣在編寫講義時就會覺得常寫常新,講出來的課也很受學生歡迎,我自己也從中找到了樂趣,所以我并不覺得這是一個枯燥的職業。只有創新才有動力,這就是我的體會。”
適時換崗
如果你真地感到你的職業不適合你,如果你僅僅是看在“錢”的份兒上才疲于應付,那我還是勸你長痛不如短痛,找個機會向老板言明自己的處境和期望,適時給自己換個更適合的崗位。如果對方勉為其難,就干脆另謀高就算了。因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才不會感到倦怠。
小王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一家國企從事文秘工作,收入穩定,工作相對輕松。可是幾年后他時常覺得工作提不起興趣,回到家也是懶洋洋的。妻子看到他這個樣子,決定利用一個假期陪他到海南游玩一趟,給他充充“氧氣”。在海南的幾天時間里,小王表現得極為活躍,有時會撇下妻子和同學到各企業游游逛逛,熱衷于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回到家后,小王的情緒倒是好了不少,可工作熱情僅僅維持了兩個星期就冷卻下來了。妻子和他促膝談心,認為他的性格不適應干這個工作,可是這工作其他人想干都干不上。
職場貼士:謹提建議:下屬在向老板提建議時,要將自己的建議和老板最關心的目標緊密契合,在新建議書中,可以沿著 老板某些腳印和路線圖前進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