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本是教育中的極品,人才中的精華,緣何社會發展到今天,卻如蘿卜青菜一樣廣為播種呢?筆者細究,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盲目追求高學歷,使眾多期望高薪的職場人士選擇鍍金,以期在MBA的光環籠罩下實現美夢;二是社會流行學歷注水,心怕沒有讓人刮目相看的文憑,在職場中未經競爭即遭淘汰;三是琳瑯滿目的廣告宣傳讓人迷失方向,作為新世紀的青年,如果未能趕上MBA這趟“早班車”,擔心讓人笑話,不能與時俱進。
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是MBA,自然是好事,單且不講能否為社會發展做多少貢獻,至少可以證明人才培育已上新臺階。問題是各類高校與培訓機構在招收與培養MBA時,對學生素質不能嚴格把關,師資隊伍也參差不齊,課程設計不能從社會需要出發,證書濫發讓人真偽難辨,如此條件下培育出來的MBA能貨真價實嗎?
教育領域最為忌諱的一點是違背教學原則。可看看目前門類繁多的MBA班,有幾家遵守MBA教育的“四個基本原則”呢?一是需要小班教學,只有保持較小規模才能形成有效交流。二是學生要做真實的項目(Action Learning,就是行動學習法),而不是讓學生假裝去想像。三是學生年齡不應太小,沒有實際經驗的本科畢業生就讀 MBA,效果好不到哪里去。四是應具有國際化視野,學生要來自世界各地,文化才能融合。事實是80%以上的MBA班未能遵守。
怪不得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校長羅潤知在評價當前MBA教育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多數商學院培養的MBA是沒用的!”而在上個世紀末,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師亨利?明茨伯格也曾發出警告:“該停止流行的MBA課程了。我們必須創造真正的經理,而不是在教室里假裝創造他們。”
筆者認為,MBA已非義務教育,高校與培訓機構不是為完成國家任務而僅教會學生基礎知識即可,而應該在頂尖品牌、完美信譽、“極品理念”下打造真正的MBA,讓他們的管理水平、經營能力、戰略意識實現質的飛躍,成為“一代天驕”。如果草率了事,批量生產,變成蘿卜青菜,就與MBA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古人云:“過猶不及。”在尚不規范、科學的培訓現狀下,我們不該盲目追求,而應冷冷MBA了。
職場貼士:“鼠標手”:預防“鼠標手”可以調整鼠標位置,上臂和前身夾角保持45度也可以升高座椅,這樣桌面相對變 低了,從而縮短身體和桌面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