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出現就像一個分水嶺,處理得好會成為轉機,反之也可能會要命。經理人在埋頭于公司業務時,實應抽空兒抬頭看看自己的處境是否依舊安然無恙。
當你開問自己
時下,進行“企業再造”的許多企業為了減少人事費用負擔,紛紛從裁員著手。
企業的裁員通常有兩種狀況:須裁員以確保經營的“純粹型裁員”另一種是雖然業績沒有明顯滑落,但企業對于將來感到不安與憂慮,想順便裁員的“便車型裁員”。
兩種裁員方法雖有不同,但都會裁同一類型員工:薪水與附加價值不相稱、硬是不肯接受轉調、難以差使的員工。如果是“純粹型裁員”沒有單位肯接收、不愿離開的小員工也很危險。
“便車型裁員”則還包括兩個人群:對于目前的經營體制有不平與不滿的員工,會使組織感到不安的員工,一再拒絕使用和融入信息化管理的傳統型員工。
因此,無論你身處何種職位,都要自問:“社會對我到底有多少需求?我的社會價值是多少?”你一定要拋棄“求才廣告與我無關”的心態,即使工作還很穩定,也要時常翻翻求才廣告,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估。
當公司有異常舉動
當公司出現如退職的員工人數增加、優秀人才被挖墻腳等現象,以及公司大幅削減福利開支、交際費、交通費等現象,抑或倉庫中的庫存堆積如山時,就說明企業正陷入危機。當公司登記簿中的董事陣容大幅變動、公司章程一變再變,或總公司地點經常搬遷等,毫無疑問,也可認定該公司已亮起紅燈。或者當公司名下的不動產登記簿,甚至是交易對象增加以支票付款取代現金付款,或原本月底截止的付款日卻一拖再拖,都是資金窘迫的表現。
當這些“奇怪”現象越來越頻繁時,工作者就要有所應對了,提前為自己想條出路。
當你開始被冷落
一位另謀新職的某公司公關部經理表示:在原來的公司,領導漸漸不把屬于我分內的重要工作交給我了,或者公司即將有重大事件,卻沒有讓我參與,我感覺這是一個警訊。不久,領導常常說如果是由誰來做某件事,可能會更好、更快。
領導的一再冷落,其實就是一個重要信息。
另外,沒有贊美只有責罵、和領導相處時覺得局促不安、做的工作總是不脫離某個范圍,好像領導不愿意讓你多學習似的,都是危機的顯現。
一般人對于職場的變化,總是事到臨頭才意識到。然而,有些人的做法是,隨時將履歷表放在抽屜一打開就看得到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去下一個工作前,要有什么能力,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讓自己成為高層不可或缺的幫手。
當你不再年輕
“我的人生就這樣過嗎?”人們可能都曾自問過這句話。然而,要回答好并不容易,其中關鍵在于是否能在人生兩個重要的危機轉折點做出正確選擇。
28至32歲是第一個轉折點。28歲以前,一份工作若做半年,老板通常不會留人;若做一兩年,離職的理由多半是想升職而沒如愿;若做3年半,則會有該學得都學完了,所以離職的想法;若做到5年,則可能會有“你待太久該離職了”的壓力。這個時期,也是上班族確定未來發展的思考時間。
到了38至42歲,則又是一個關卡。38歲是一個他人會以40歲的成績來衡量你的年紀,要想取得突破完全倚賴于32歲以后的充電。雖然家庭、貸款、事業的壓力劇增,但若不進修,想平步青云也難。45歲基本是職業生涯的結束,或許還會有第二事業生涯,但也較難達到高峰。
其實,中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觀念不改變,踏不下心來學新東西。因此,必須突破,才跟得上這個時代。
當你無法順利轉型
一個人的職業生命周期表明:要在一個公司待到退休是不太可能的。實際上,即使公司器重你,但公司自身也會有撐不下去的時候。所以要學會不只把工作當成飯碗,而是要當成事業來做,而且要培養第二專長,如:英語能力、交往能力等,進行不斷地學習和準備。
未來小規模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如果有獨特的專業能力,就可以找準時間去創業。
一般人總認為:我要穩定和保證我的未來,就一定要有一個定期的契約。但個人如果是能接受未來的轉變,在能力無法勝任的同時,擁有經營“職場品牌”的心態,也能化危機為轉機。“職場品牌”其實就是:不管你處在什么情況下,永遠有人愿意幫你推薦工作。
而維持“職場品牌”的秘訣很簡單:永遠做好準備、永遠保持熱忱和積極主動的態度。
當你不再被需要
工作穩定的人常會有自己是公司不可或缺人才的想法,這是輕視危機的開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或許光一個流程的改變就使公司不再需要你了;或者你后來的某項工作,只要用一臺計算機或一個系統就解決了。
一位女孩在航空公司服務十多年,一直是父母的驕傲。可最近她的工作計算機都能處理了,而由于過去工作的安定沒有形成危機意識,她也沒有學習計算機,結果只能辭職。因此,隨時充電或回學校再進修是防范職場危機重要的方法之一。
要常常把自己放在就業市場里比較自己的行情,以維持敏感的嗅覺,了解市場上對于自己這個技能的需求量。這樣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換,都能因勢而動,游刃有余。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
這可以說是職場上最重要、最具意義的危機感覺。蓋洛普咨詢調查指出:100個人里面,有75個人不喜歡他的工作。上班族最大的問題是認為最好的工作是下一個,而不是把手邊的工作做好。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環,即使上天讓每個人都賺很多錢、事業一帆風順,仍會有人不滿足。結果是呈現“三低一高”的情形,即收入高、生活滿意度高、工作熱情高、信心都很低,甚至有82%的人想換工作。
“沒有愛的工作就是勞役”,人生的焦距,不是只圖物質滿足,而是心靈的追求。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價值時,表示危機感已然產生了,但換個角度看,也表示有了新的方向。
過去,或許我們挑剔別人的時間會多于反省自己。然而,想要超越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就要對一切事物保持追求和永遠的熱情。
這些職場上存在的危機,不一定人人都會遇到,但這些危機卻會交錯上演。因此,居安思危恐怕就是職場上能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了。
職場貼士:松下的人才標準:1不忘初衷虛心學習的人。2、不墨守成規而經常出新的人。 3、愛護公司、和公司成為一體的人。4、不自私而能為團體著想的人。5、能作正確價值判斷的人。6、有自主經營能力的人。7、隨時隨地都有熱忱的人。8、能得體支持上司的人。9、有責任意識的人。10、有勇氣擔當公司經營重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