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產階層,年齡主要在30歲-45歲之間。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中產階層能繼承祖傳財產的幾乎為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基本上是上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所以普遍認為,中國中產者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出生的人群,其年齡段主要集中在30歲-45歲之間,文化程度以大學為主。
主要仍以收入作為衡量
據抽樣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中產者中有97%文化程度在大學或大學以上。他們所受的教育、專業技能與知識技能,成為其生存的“資本”。
調查普遍認為,中產者的職業構成主要有以下幾類:國家公務人員、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知識型中小企業主和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包括:律師、IT業工程師、中高級教師中高級演藝人員等。
收入是一個較敏感的話題,特別是對于中產階層,他們并不愿意如實透露其收入到底達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此的收入情況只是一個保守的數據。
據認為,按中國平均收入水平,擁有100萬-300萬元的可自由支配財產,并且每月還有不低于5000元的持續性收入的人就達到中產階層的標準了。
當然,標準的中產階層還要有相當的文化修養,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有穩定的個人財產保值升值能力。
西方的階層包括價值觀
中國中產階層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小部分城市。據美國研究顧問公司Runzheimer International進行的全球22個城市的生活指數調查顯示,要過上中產階級質量的生活,中國北京排全球第8位,需要年收入約78萬港元。
在西方,“中產階級”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收入方面的概念;同時,它還是一個政治上的概念,即代表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階層。一個社會之中健康的價值觀念對于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西方社會中主流價值觀念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由于他們多數是以合法手段的,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確確實實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中產階級自身對于社會的責任感較強,因此西方社會的公眾對于這個階層的道德價值上的評判較為滿意,作為中堅的中產階級自身的價值觀念是健康的,從而為西方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價值觀念方面的堅實基礎。
而在中國,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出現了一些高收入的階層,但這些階層在取得較高收入的過程之中,有多少人是通過合法的手段取得的?并且,這些高收入的階層有多少人愿意承擔起他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產階層形成關鍵看制度
經濟學家易憲容提出,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不在于民眾的知識教育水平、個人能力以及擁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制度。好的制度可以使窮人變富,壞的制度下,即使是富人也會變窮。
易憲容認為,看一個制度是有利于中產階層的形成,還是滯礙中產階層的形成,要看這種制度安排是擴張民眾的生活權利的空間,還是抑制民眾生活權利的空間,甚至于剝奪民眾個人生活權利的空間。如果是前者,個人的稟賦僅是個人發展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個人發展的全部,重要的是這種機制能夠激勵民眾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激勵民眾努力而為。如果是后者,當個人的生活權利空間被剝奪、個人的財富被掠奪的時候,那么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一定會停滯不前,甚至于停止。如果連社會經濟發展都停止了,中產階層如何能夠形成?易憲容認為,這將是中國中產階層社會形成的最大障礙與困難。
職場貼士:要找份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工作,因為工作之后你會發現:生活是艱辛的,工作是乏味的,而上學的時候,我們是多么的富有,什么敢買。時間是那么多,還有寒暑假,可以玩、可以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