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與公司之間是一種博弈關系,除了西裝、襯衫領帶打的多一些,說話間不時蹦上些英文,外企一樣有派系,一樣有打擊報復,甚至派系斗爭更加復雜,只不過作為打工的,沒有必要說出來而已。”藍融(化名)和他的兩個弟妹在外企工作多年,并且做到了中、高層的位置。
12年的職場磨練,藍先生感嘆道,“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斗爭,公司越大,越往高層,斗爭越激烈,越隱蔽。”
這是一個派系的世界
盡管已有國人突破了天花板走上高管隊伍,但員工的本土化目前還只限于公司的中低層,外企的高管組成是以來自總部為主的多國部隊。此外,這些高管們不僅面對國內利益、資源的分配與沖突,同時還處于在華企業與總部、亞太區、大中華區等微妙關系中,外企高管的派系比國內民營企業更為復雜。
調查顯示,大型外企的高管中,外國人占44%,臺灣人占到10%,外籍華人占17%,其他則為香港和內地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中,他們被冠以“臺灣派”、“香港派”、“歐美派”、“韓日派”、“東南亞派”、“內地派”等。
這些派系之間勢力彼消此長,各具優劣,誰也無法一統江湖,歐美派對總部文化理解最深,但精英大多留在本土,來到中國的,多數也是過客心理;香港人是超級推銷員,開拓有余而守業能力不足;新加坡人辦事規范,雖然是黃皮膚,對中國文化倒沒有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深;臺灣人倒能吃苦,也擅長管理,但在被員工認同上卻較弱,也最喜歡提拔親信;內地人最了解市場,但對國際化的理解欠成熟;韓日的就不必說了,他們的官僚幾乎把總部的斗爭和沖突全盤引入到了在華企業。
諸侯爭霸與主子削藩
更嚴重的外企高層沖突,莫過于中國區領導層與總部之間的權力定義與資源分配上,這種關系中間有的還纏繞著大中華區、亞太區等因素。
據了解,多數外企實質上都受到跨國公司總部的直接控制,從組織設置到財務、業務戰略到中高層人員確定均受跨國公司本身控制,外企的自治能力軟弱,在很多場合下,能聽到外企高管們對此的抱怨:“我們不過是跨國企業的一個銷售部門”、“屬于外國公的中國公司,再大,本質上還是一間SalesOffice。(銷售處)”
關系千萬重——外企的家族管理
除了大型跨國公司,在境內,更多存在的是規模并不大的外企,他們或者只在中國設置了辦事處,有幾件規模不大的辦公室,負責人銜接著總部與中國市場的全部。
因為公司所能賦予的資源有限,其權力斗爭沒有大企業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在這種企業中,往往會蒙上泛家族的色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種關系在一些小型的外企和辦事處尤其突出,如果負責人不是當地人,那么,同鄉和朋友的推薦則是優先選擇,能力雖然也是考慮的因素,但在最后決定時,仍舊是關系占主要作用。
記者同樣在采訪中聽說不少因為關系不到位而失敗的故事,某韓國公司,終于肯將區域總經理的位置嘗試給中國人做,但這種嘗試很快慘遭失敗,“我們公司資源都在工廠,工廠在事實上遙控著分公司,工廠與誰的關系好,就會在資源分配和政策上傾斜。(申請費用、特價處理等)韓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怎么指望他們會更多的順利支持呢?他們的本土化,只是形式上說說而已,除非將資源的掌控本土化,譬如將工廠的管理本土化,否則營銷高管的本土化基本不可能。”該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韓國人做事,一個看關系,另一個看級別,少數走上高層的中國人這兩點在整個公司中都處劣勢。”
職場貼士:尊重公司文化和制度:這條規則無論你在什么地方上班都必須遵守。以公司文化、公司制度辦事才能讓同事和領導信服和認可,才能在眾多同事中脫穎而出,成為老板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