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萬多人競爭8400多個職位,競爭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數字背后,是“公務員熱”的連年升溫。與此同時,在這些“熱度新聞”之外還有些事件值得琢磨。據 《新京報》10月25日報道,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公布了“中國企業員工敬業指數2005年度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敬業度最低。這兩則新聞相比較,所透露出的信息十分耐人尋味。
假如沒有后面這則新聞的映照,公務員熱似乎無可厚非。但是請想一想,在如此高的比例下“擠”進公務員隊伍的人員,卻缺乏應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成為最不敬業的群體。透過這幾個“最”字,我們看到了什么?
此次公務員招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高學歷”,眾多職位要求高學歷,說明國家對于公務員素質能力高要求的重視。但我們應該思考,招進這么多高素質人才,如何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做到人盡其用?
目前,一些體制確實存在弊端。比如人才競爭、流動機制、績效評價、考核機制等有關制度都不太健全,造成當前的公務員職業,仍然是“鐵飯碗”,這勢必影響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另外,公務員在工作中以執行為主,自主性差,只是依靠著一種“慣性”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導致了工作倦怠,缺乏敬業精神。
對于公務員招錄,“用”才是根本目的。只有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務員管理辦法,深化公務員評價考核機制,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發揮公務員的積極性。從而解決高比例招進的公務員中“不敬業”的狀況。
職場貼士: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永遠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