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程師加班一年開始慢性疲勞
友誼醫院的慢性疲勞綜合征門診開診不久,一位30多歲在某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的女工程師來此就診。她因為參加所里的課題攻關,經常加班長達一年之久,課題結束后仍然經常感覺疲勞,記憶力下降,睡眠不佳,工作能力大不如前。雖進行了自我調節,但休息后疲勞仍不能緩解。
接診的趙亞明大夫問診后,對其進行了血、尿、便、肝腎功能等檢查,結果均未發現異常。體檢后初步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于是,趙亞明對其使用抗焦慮、鎮靜、安眠、補充B族維生素及肉堿等藥物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兩個月后,女工程師疲勞癥狀減輕,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
慢性疲勞綜合征病因不明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十幾年來提出的一個較新的綜合疾病綜合征。在美國,有24%的成年人口有持續兩周或以上的疲勞;他們其中的59%至64%無臨床上的原因。近年研究表明,此類病人有自身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某些物質缺乏等諸多異常,因而在臨床上該病日益受到重視。
西方國家經大量研究表明,該病還與必需脂肪酸缺乏、血中色氨酸改變、肉堿、B族維生素缺乏等各種因素有關。但是,目前該病確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
慢性疲勞綜合征不是亞健康
國外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綜合征病人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代謝、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明顯異常,確實是疾病,1988年被美國疾控中心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而亞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它在醫學上尚無嚴格的定義。亞健康與慢性疲勞綜合征最明顯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虛、孤獨、無望、無助和輕率等表現。
今年6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中,82名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心理測試表明,70%的患者存在軀體不適、強迫癥狀、人際關系緊張、抑郁或焦慮等心理異常現象。因此,慢性疲勞綜合征絕非“亞健康”。
疲勞癥狀超過3個月應就診
劉占東說,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緊張、學習負擔沉重等原因,一些人時常會感到十分疲勞, 一般情況下,自感疲勞的病人幾天或一周后體力即可恢復。如疲勞超過一個月,可認為是持續疲勞;如果疲勞癥狀長于3個月,就應到醫院及時就診。
若疲勞持續半年以上,并伴有肌肉疼痛、頭痛、低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夜間盜汗、體重改變、喉部酸痛、多個關節疼痛,即使睡眠充足,體力仍難以恢復,運動后疲勞感持續較長時間等癥狀,甚至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就可能患上了疲勞綜合征或原發性慢性疲勞。劉占東指出,由于醫學界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尚不深入,目前對其進一步危害尚不清楚。
生活規律可預防慢性疲勞
他提醒上班族,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規律地生活,包括學習、工作、飲食、睡眠、運動等。同時,對負面情緒要正確進行自我調節,特別是面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要學會自我減壓,保持身心健康。若出現慢性疲勞癥狀,一定要早診斷、早治療。
慢性疲勞綜合征有哪些癥狀?
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疲勞,最常見的其他癥狀是肌肉疼痛,主要以頸胸部肌肉為主,但全身其他肌肉群也可受累。嚴重的胸痛甚至被懷疑為心肌缺血而送入ICU。其他癥狀包括抑郁,淋巴結有輕壓痛,咽喉痛,注意力不集中,多關節疼痛但無紅腫。有嚴重的頭痛。體重增加或減輕,夜間盜汗,神經性厭食,脈搏加快,睡眠障礙。胃腸癥狀,如上腹部飽滿感,腹瀉與便秘交替。
職場貼士:不要僅為賺取更多的錢,就為公司競爭對手做兼職,更不要為了私利,就將公司的機密外泄,這是一種職場上的不忠,也是員工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