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柳劍鋒的出走,有人認為他是“受名校標簽所累”,也有人認為他可能心理素質較差,不能冷靜對待出國未成、女友分手之類的挫折。這些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更重要的因素或許還在于,柳劍鋒把考駕照、出國留學、有好工作、買房子、交漂亮女朋友等“硬件”看得太重了,因為在現在很多人看來,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就應當努力追求并如愿以償地擁有這些“硬件”,否則他就“混”得很慘,更何況柳劍鋒還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如果畢業之后只能白手起家從頭做起,那么他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沒有“混出個人樣來”的棄兒。
像柳劍鋒這樣渴望擁有多種“硬件”,渴望用這些“硬件”來證明自己成功的年輕人,在我們周圍并不罕見。由于他們對成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拓失意,他們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之中,這就是所謂“成功焦慮”,嚴重的還可稱為“成功焦慮癥”。
從醫學角度看,焦慮原本不是壞事,它可以視同為一種憂患意識,能使人警醒、催人奮進,具有進化的意義。但焦慮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成了一種心理障礙,使人充滿了過度的、長久的、模糊的憂愁和擔心。一般的焦慮都有一定的誘因,“成功焦慮”和“成功焦慮癥”的誘因,則在于流行的社會意識對所謂“成功”的片面認定與過度強化。人們耳目所及,能掙錢、掙大錢、香車豪宅、出人頭地、富貴還鄉、贏者通吃、名利雙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詞。去年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曾播出過一個案例:一個年僅15歲的農村女孩,下決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掙一筆大錢,于是綁架了親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萬元。是什么讓一個質樸的農村女孩異想天開鋌而走險?“成功焦慮癥”怕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為了避免“成功焦慮”誤人子弟的悲劇,必須改變那種把所謂“成功人士”渲染成時髦而偉大的時代英雄的意識導向。應當幫助年輕人培養實事求是的成功觀念,引導他們做有遠見、有耐心、從容大氣的勞動者。應該讓年輕人相信,成功雖然有一些外在的評價指標,但更多地取決于當事者的內在感受;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認可度,與他在事業上已經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別是所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我們的社會應該建立起新的評價體系: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地域,在不同層次和程度上做出成績的公民,都將享受到足夠的榮譽,樹立起自己的尊嚴和成就感。只要踏實而負責任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應被視為成功者。
職場貼士:辦公一族在工作時不妨在椅背上加個靠墊,不時靠一靠,借助靠墊的支撐作用,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可有效預防和治療腰部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