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人們認為親密性與彼此之間的正向感受相關,疏遠性與彼此之間的負向感受相關。個人空間作為非言語行為系統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可以用來傳遞和調整人際互動中的溝通。
這里以人們在擁擠電梯中的行為表現來加以說明。當電梯顯得擁擠時,人們必須站得更靠近,有時還會有所接觸。一般來說,這種接近的情況會增加關聯性,而且也提高親密程度。然而,電梯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不希望有親密互動的陌生人,所以他們會調整非言語行為以消除因接近帶來的后果。在此種情形下,每個人都會面向前方,眼睛盯著電梯上的樓層數字,盡量避免眼神接觸。他們的姿勢僵硬,而且盡可能避免碰觸,形成了不成文的空間規范。假如違反這個空間規范,便會使他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
研究者認為,近距離既會增強積極的反應也會增加消極的反應。為此,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兩個女學生為一組的一些被試(每組中有一人是實驗助手)共同解決問題,兩人的距離為60厘米和150厘米。解決問題后,助手的態度或者是中性的,即不對被試作出評價;或者是積極的,即表揚被試解決問題時的聰明策略;或者是消極的,即批評被試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是愚蠢的。不言而喻,持積極態度的助手最受被試喜歡,持消極態度的助手最不受被試喜歡。但是,令人感興趣的是,在近距離(60厘米)的情況下,這兩種反應(最喜歡和最木喜歡)都要比遠距離(15厘米)情況下的反應更為強烈,具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不同的個人空間會導致不同的溝通效果。
確實,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通過個人空間向他人傳遞親疏的感覺暗示,同時決定自我保護機制的水平。
職場貼士:注重細節禮貌:如果出差住的是雙人間,盡量邀請上司先洗漱,若上司謙虛推讓,自己用完衛生間后一定要打掃好衛生。如果是單間,在休息時最好跟上司打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