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前幾天公布了新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不再禁止在校大學生結婚。這是社會認知進步的表現,說明人本思想對教育決策者產生了觸動,不再把高校當作修道院。
其實,放開來想,大學生可結婚了又能怎么樣呢?在如今大學生就業日漸艱難的形勢下,結婚只不過是個夢想。你看新聞:“待遇不如農民工,夜總會月薪500招本科生,“本科生月薪開價600,應制定大學生最低工資標準”,著實令人心酸。一方面是十幾年“寒窗苦讀”,且投資不匪——專家說要花掉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而另一方面,本科生月薪600,和吃低保、拿失業救濟也沒太多區別,連自己都養不活,遑論婚姻大事?
看上去很惶惑。究竟是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大學出了問題?究竟這個社會還需不需要人才?偌大中國,是否已是人才泱泱,大可棄而不用?而這大學里奉獻給社會的又是何樣的人才?又或者真的是人才?讀書是否還有用?
連番的疑問背后遮不住社會連同校園各樣的弊病。教育部長去年曾經說,高校不存在就業難,只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就能找到工作。可這市場經濟到底還是市場經濟,它逼得一些大學生把觀念給扭了過來,民營企業愿意去了,西部愿意去了,勢所必然啊。只是轉變是互相的,民營企業也換了大腦,“以前是人才挑我,現在是我挑人才”,給你六百,你愿意干就來,不干拉倒。為什么?多的是人找不到工作,多的是人沒有飯吃。
然而,諸君者多聯想,就會發現一個秘密:一邊是民工荒,尤其是高級技工荒;一邊是大學畢業生過剩,天之驕子,徒生“昨日黃花”之惑。再看看192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某些典型現象:一面是百姓無錢消費,食不果腹;一面是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產品堆積如山,“牛奶傾倒入河”。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難道當今中國就真的產生了人才危機?
經濟繁榮的背后往往潛伏著許多矛盾,市場的表面熱鬧并不一定代表人們生活幸福。資本家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盲目擴大生產,使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尖銳;如今,我們的大學生,也引發了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緊張,這個根源在哪里,恐怕還是與社會認知和教育行政部門行為有關。
市場經濟社會具有一些典型的特點,譬如說盲目性、滯后性、競爭性。這些反映到我們的人才需求和就業困境上,就很明顯。每年一些調查機構都會搞一個熱門專業排行榜,譬如前些年的計算機、英語專業,結果很多高校聞風而動,也不管社會是否需要這么多的專業人才,一哄而上,多增生源。反倒是那些基礎學科,幾乎無人問津。結果,現在計算機和英語人才需求呈飽和態勢了,找工作沒前幾年吃香了,很多人轉行,高校呢?依然是濤聲依舊,招生紅紅火火。
回望歷史,在世界經濟危機的關鍵時刻,羅斯福站了出來,他加強了宏觀調控,并迎來其后長達二十余年的“黃金時代”。而在我們人才需求和就業都出現某些困境之時,誰又該來拯救這些需要人才的企業和需要企業的人才呢?
職場貼士:職位新解:總是在裁人,簡稱“總裁”;老是板著臉,簡稱“老板”;總想監視你,簡稱“總監”;經常沒道理,簡稱“經理”;讓領導秘密舒服,簡稱“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