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揭示,40%的人對工作感到倦怠。
“工作倦怠”(Job Burnout),又譯作“工作崩耗”、“職業枯竭”等,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用以描述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出現的一系列負面的心理癥狀,如長期的情感消耗、身體疲勞、對服務對象的不人道態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后來延伸到所有工作領域。“工作倦怠”通常以3個維度劃分,即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情感衰竭:認為自己所有的情感資源都已經耗竭,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缺乏工作沖勁和動力,在工作中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
玩世不恭:刻意與工作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距離,對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熱心和投入,喪失工作主動性,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不再關心自己對工作是否有貢獻。
成就感低落:對自己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或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他人沒有什么貢獻。
“工作倦怠”作為一種消極的社會情緒,具有傳染性。因此,必須予以控制。中科院心理所工效心理學博士楊家忠說,當事人要注意調節工作與生活節奏,處理好工作與生活其他方面的平衡關系。遇到無法排解的苦悶,要多與周圍人溝通,多找人傾訴,尋求支持。
此外,全社會都應關心上班族的工作倦怠問題。去買東西、旅游、消費時,要本著開心、與人為善、“他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心態與服務人員打交道。由于商業競爭的加劇,微笑服務作為附加價值已經必不可少,但我們沒必要去苛求服務人員笑。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不是機器,難免受上一個顧客和身體等因素的影響,將心比心,能夠釋然。
如果你的家庭中有工作倦怠的成員,那么一定不要責怪、抱怨,而是要提供情感的支持。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多帶他們散散心,多幫助他們,不可再對能量枯竭的他們提出過多的要求,要讓家庭成為他們心靈的港灣。
事實上,許多工作中的倦怠感都與單位的管理方式有關。行業協會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想辦法監督管理者的不人道管理方式,防止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將員工機器化。許多大企業為員工購買了心理服務,做出了表率。
職場貼士:不拘泥自己所學的專業:中專、大學除了教會你一項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你的文化素質。用人單位最重視的是你的文憑、人品和能力,其次才是你的專業。只要工作是你喜歡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