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雄:每年年初,都是職場人士的跳槽高峰期。最近我認識的一名老師就躍躍欲試,有意要跳槽。
何華彪:為什么呢?
新雄:這位老師教書多年,教來教去覺得工作“就那么回事”,想跳槽干一份有挑戰、有激情的工作。
何華彪:就那么回事?看來這位老師患上了職業倦怠癥。
新雄:怎么講?
何華彪: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的機械作業中,漸漸會產生出一種疲憊困乏乃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沒有任何主動性、創造性可言。患上這種“職業倦怠癥”的人,應該說在我們的身邊還為數不少。
鐘年:從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上看,職業倦怠是指人們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因職業缺乏目標、生涯缺乏規劃以及工作環境中的某些因素,造成工作熱情喪失,工作績效下降,并連帶出現各種生理、心理兩方面的不適反應和疲勞癥狀。
新雄:作為一般人,我怎么知道自己已經有點職業倦怠了呢?
鐘年:職業倦怠大致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表現:生理上表現為亞健康狀態,如吃不好睡不香,反應降低、行動遲緩、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精神恍惚等。心理上表現為:逐漸失去工作樂趣,缺乏熱情,對辦公場所有強烈排斥感甚至恐懼感;對工作任務產生厭倦;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疲憊感,對工作的新異事物敏感度降低等。
新雄:依兩位嘉賓之見,哪些人群容易患上職業倦怠癥呢?
鐘年:按照我們的研究,職業倦怠癥一般集中在工作重復性強、工作壓力大的人群,如教師、警察、醫生、記者、護士等。以教師為例,如果每學年、每學期都教同樣的課程,一些老師就會形成“年年歲歲花相似”的感覺,認為工作“就是那么回事”,時間一長,對于本職工作就會缺乏激情,缺少樂趣。
何華彪:職業倦怠多發于白領階層,可以說是一種“都市病”。
消解倦怠亦有招
新雄:看來職業倦怠不可小看,那該如何應對呢?
何華彪:剛開始我們聊的時候涉及到了跳槽這個話題。其實,跳槽就是一個應對職業倦怠的方法之一。通過跳槽可以改變工作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消解職業倦怠。
鐘年:跳槽雖然是消解職業倦怠的方法之一,但并不一定總是好辦法。在跳槽前,當事人有必要冷靜思考一下,不要為跳槽而跳槽。
新雄:如果我已經有點職業倦怠,但又不急于跳槽,有什么好的調節辦法么?
鐘年:可以嘗試一些消解的方法。例如參加體育運動,如跑步、打球、練氣功等。生理上的放松可帶動心理上的放松。此外,要學會利用社會支持系統,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溝通,讓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和憂愁,排解不良情緒。
何華彪:我的建議是:轉移情緒,消除怨氣。良好的心態是生活快樂的秘訣,心理學家告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要帶著怒氣去工作和生活。周末放下所有負擔,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園;生氣的時候伸個懶腰,站起來走走;經常換不同的衣服穿……
鐘年: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職場中人要學會建立成就反饋系統。適當的反饋、鼓勵,能幫助獲得成就感,激發人的工作熱情。以醫生為例,若天天看同樣的病,開大同小異的處方,可能會感覺工作寡然無趣,但如果有病人送個“妙手回春”之類的錦旗,單位給個模范先進之類的評定,其心態便可能頓然改觀。最后我想說的是,職業倦怠不全是個人的事。當一個組織內的成員普遍存在職業倦怠的時候,這個組織就要特別注意了,得反思一下組織、制度是否出了問題,并即時做出調整。
職場貼士: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