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不提倡大家,不要遇到了什么才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對此絕不是一概進行反對,統統不能這樣做,或誰這樣做了,誰就是最大的過錯。而是想說明,作為每一個人來說,無論是領導者或是普通人員,都應該有超前思維的意識,把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和事情,提前想到,忙而不亂,這樣工作才能有主動權,才能展示和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避免失誤,少走彎路,取得最大的成效。不然,一個人,總是遇到了什么才去干什么,等到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老是自持“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思想,工作是不可能有好成效的。
那又為什么說遇到了什么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這是對自己能力的浪費呢?這個道理,我想是淺顯的。因為,凡持遇到了什么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的人,往往是不大注意動腦筋的人,持這樣的工作態度,對很多工作往往都是表現為窮于應付,工作標準不高,干成啥樣算啥樣,干多少算多少,而且經常滿足于現狀,得過且過。你想持這樣工作的態度久了,他還會有什么緊迫感可言,他還會有什么進取心可言,何來還有自主創新、開拓創新、不斷創新可言?這種長期被動工作、應付工作的態度,只能把自己養懶了,變蠢了,慣壞了,拖垮了,這樣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來的。如果認可和容許遇到了什么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的不良現象長存,原本一些非常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也只能慢慢變得沒能力了。
我們說不要遇到了什么才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不僅對個人如此,對領導和組織來說,更為重要。比如,對于遏制煤礦事故的問題,對于減少交通事故的問題,對于解決安全生產上的問題等,就不能“遇到了什么才干什么”,而應該提前做好事故的預防工作,或者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比沒有準備、遇到了什么才干什么效果要好的多,這才是正確的做事態度,科學的工作方法。
因此,別以為遇到什么干什么,或需要做什么時才去做什么,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工作方式方法或工作作風問題,從深層次意義上講,他實際上是一種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又怎樣才能做一個大有作為的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大問題。我們常說,要避免人力資源上的浪費,我認為應當首先從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上做起。
職場貼士: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