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了解到,沈陽市和平區法院和大東區法院近日判決的工傷糾紛中,就已經開始采用新條例作為斷案依據了。兩起根據舊的條款可能難以認定工傷的事故,均被認定為工傷。
下班路線改變受傷也算
趙剛(化名)是沈陽市大東區某單位的一名職工,2004年5月18日17時下班后,趙剛像往常一樣騎自行車回家。此時,趙剛的一位親屬給他打電話,讓他去親屬家里取點東西,等他取完東西后已經是20時了。
趙剛繼續騎車往家趕,當他騎到大東區骨科醫院附近時,突然被一輛飛速行駛的轎車撞倒。趙剛經搶救保住了生命,后經司法鑒定為“腦外傷所致肢體殘疾,無民事行為能力”。
今年4月17日,沈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趙剛在下班途中遭遇車禍,應為工傷。但是,趙剛的單位不服,認為趙剛是去親屬家辦完私事后出的車禍,不應視為“下班途中”的事故,因此要求撤銷上述工傷認定結論。大東區法院在審理后維持了原認定,駁回了趙剛單位的訴訟請求。
闖紅燈肇事受傷也算
楊軍(化名)是和平區某公司員工。2004年3月15日8時30分,楊軍值班一宿后,下班駕駛自己的摩托車回家,途經外環路時,楊軍闖紅燈時造成了一起嚴重交通事故,并且自己手臂骨折住院。出院后,沈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是工傷。(時代商報劉冬梅) [編輯: 錢文勝]1
楊軍的公司不服認定,不給楊軍任何補償,并起訴至和平區法院要求撤銷楊軍工傷認定。該公司認為,楊軍下班時間為8時30分,途中時間是一個小時,應于9時30分到家,而事故發生于10時10分,故不在其上下班的規定時間之內。楊軍在8時30分到9時30分之間是在購物,而不是在公司進行收尾性工作。而且在事故中是楊軍自己違規造成交通事故,事故發生的路段并不是楊軍每天上下班的必經路線,不符合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條件。2005年9月,和平區法院駁回了楊軍的公司的訴訟請求。
去掉“必經”放寬了尺度
對此,遼寧司達爾律師事務所宋孝慈律師分析認為,這兩個案例涉及的焦點問題是: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工傷如何認定。舊的《工傷保險條例》中規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傷如要認定為工傷,必須同時具備五個條件。一是受傷發生在上下班規定的時間內;二是發生的地點屬于上下班的必經路線;三是對事故發生,本人無責任或不負主要責任;四是事故屬于道路交通事故;五是事故是由于機動車造成的。
職場貼士:填補上司不擅長的方面。人各有所長。有的領導擅長管理而不懂經濟、技術,那么,秘書則應在經濟、技術方面予以彌補;有的領導是技術人才,但在社交、應酬方面相對欠缺,秘書則應在社交、應酬方面多“出頭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