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近年來政府制度得到了較好的完善,政務信息公開透明的進步也使我國人民群眾對信息的把握有了較大的保障,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研究新媒體時代政府危機公關管理的碩士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摘要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紛繁復雜的社會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突出表現在各種類型的公共危機事件時常沖擊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尤其是手機、互聯網等高科技產品的出現和普及,在影響并改變傳統傳播媒介的同時也催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而新媒體語境下,社會風險和公共危機傳播發生了巨大變化,考驗著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與此同時,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圍內及時地、大量地傳達到接受方,刺激了危機的發生;監管的不全面使得危機發生的概率增大;政府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更容易被輿論監督。新媒體的發展對公共危機的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面對新媒體,以政府為主體的危機管理部門應該與時俱進地轉變自己的職能定位,準確的把握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媒體與公眾的關系,提升自己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公共危機應對與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關于公共危機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接著對新媒體及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接著闡述了公共危機中政府與新媒體溝通的現狀,產生的原因,揭示出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還存在監管不足、重視不夠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以國外經驗為借鑒,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議,即要樹立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注重幵展新媒體環境下的公眾輿論引導;完善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制度和新媒體監管機制;創建新媒體技術下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設立政府與媒體溝通的網絡平臺;建立專門機構并培養專業人才正確有效運用新媒體,以及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又切實地為人民謀福利。
關鍵詞:新媒體;風險溝通;網絡輿情;危機管理;政府危機公關
第一章 導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站、手機、BBS、博客、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經過不斷的運作發展,慢慢演變為傳遞消息最常用的媒介。由于近年來政府制度得到了較好的完善,政務信息公幵透明的進步也使我國人民群眾對信息的把握有了較大的保障,公民參與社會事件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而且也從完全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信息的發布者,甚至參與事件的處理、討論,其中我們最直接的參與手段就是通過上網、短信互動等參與公共事件,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幵明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幵發。
新媒體正是由于既具有傳統媒體的功能也使得民眾參與成為了可能,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事件,人們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對社會事件進行各種個性化的交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合理的應對策略就很有可能使危機事件進一步擴大,造成更嚴重后果。因此,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在危機事件發生之時妥善應對,轉危為機。
從社會發展來看,一個地區的人口、環境、資源的分配不平衡使得該地區公平和效率等矛盾日益突出,往往會引發人們的心理不平衡進而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與此同時各個地區因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的差異,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和深層次的問題總會不間斷地發生,從而使公共危機也不斷發生。
近幾年來,從全球范圍來看,公共突發危機事件頻發不斷,對各國政府和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是近10年來發生較為典型的公共危機事件。我國近幾年發生的幾大公共危機事件就是代表,如2003年人人自危的非典疫情,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恐慌;2008年的5 .12泣川大地震所導致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還有離我們最近的2012年人心惶惶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以及2013年正在發生令人聞風喪膽的H7N9禽流感病毒……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給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越來越大的破壞,也對政府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是經過媒體這染以及人們的傳播加工之后,影響了群眾的判斷導致社會民眾對相關事件反應過于激烈,甚至會質疑政府的作為。為了避免這些危機事件經有心之人的這染傳播造成社會動蕩,政府需要對危機事件加大處理力度,尤其是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手段轉危為機,為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1.1.2研究目的
其一,闡述新媒體的內涵特性以及新媒體環境下危機應對的挑戰。新媒體,一般也被稱為數字媒體、網絡媒體,以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手機、網絡交互等新興手段為媒介來傳播消息的媒介總稱。新媒體不僅包括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視等的功能特性,還具有互動性、拓展性、及時性等新特征。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個人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制作發布者,在這種新媒體特性的影響之下,公共危機的擴散模式也有了顯著的不同,進而危機傳播和應對模式也必然會隨之變化。那么,新媒體究竟對公共危機的應對管理發生了怎么樣的沖擊呢?這便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的研究目的。
其二,新媒體環境下探討在公共危機傳播過程中政府與大眾媒介之間的關系。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管理傳播,因為傳播才是人與人之間獲取知識、信息,建立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信息溝通得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著危機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危機事件出現之時,政府要保證信息及時有效快速的傳播,上下之間方能得到有效的溝通,全社會眾志成城,協調互動共同抵御難關。如今,大眾傳播由于受眾范圍廣、傳播主體多、傳達速度快等特點,被廣為使用。因此,衣春翔(2010)認為大眾媒介肩負著維持信息有效流通,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使命。不可否認的是,政府扮演著社會資源的配置者、公共決策的制定者以及信息的重要發布者的角色,政府理應擔負起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責任,避免因為遮丑的原因千擾信息的傳播,要合理地利用大眾媒體高效地處理公共事件。因此研究政府和大眾媒體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協調是我們研究的另一目標。
其三,提出我國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中應對新媒體的策略與建議。目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存在各種各樣的危機,要求有完善的危機管理應對機制。但是,由于我國現代傳播學和危機管理方面發展的延后性,中國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和缺陷。因此,本文將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分析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現狀、總結發現不足并探究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學習借鑒外國先進成功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找出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適應我國國情的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方式,并提出實踐性的政策建議。
1.1.3研究意義
1.1.3.1理論意義首先,現代社會在SARS危機后,人們意識到應對公共危機已經成為一個時代主題,危機管理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課題。隨著頻繁的危機,我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經理應對危機管理,已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因此,研究轉型時期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應對媒體策略方面的理論對于完善我國公共管理理論體系具有深遠的意義。
其次,由于網絡、新媒體技術進入中國,研究新媒體的溝通,網絡輿論的研究主要是在傳統理論的通信和輿論框架下,研究集中在新媒體的特點、形成和演化,形態和傳播方式,新媒體輿論功能和影響、案例等,但就新媒體之間的關系、公共危機和監管問題研究較少,這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新媒體給政府的危機公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因為第一手的信息往往都是通過手機、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進行傳播的,而往往這些新媒介具有交互性強、內容豐富、載體多樣化、表現方式生動靈活以及傳播迅速等特點,可以毫不費力地摧毀傳統媒體,占據主流地位,也迫使政府重新選擇新聞發布和危機公關處理的渠道。尤其是在危機事件中傳統的蒙混過關、掩蓋消息、遲發布等手段也越來越不被新媒體社會所接受,任何個人都可能通過新媒體戳穿政府的請言,導致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現代的新聞傳播學、管理學學者越來越重視危機傳播理論研究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危機傳播和危機應對管理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引入我國的時間還很短,其理論成果也很少,且大多借鑒美國現代危機傳播研究理論。而要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危機傳播本土化更需要大量學者進行研究并使之理論化。此外,在危機傳播受新媒體的影響日益深遠的今天,構建新媒體公共危機應對模式框架變得十分必要。相關學者以探討新媒體的界定與特性為基礎,結合危機傳播的種種理論,開始了危機傳播中的新媒體應用研究。政府方面對于公共危機的傳播與應對是危機管理中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分,在新媒體語境下如何進行公共危機的應對和處理必須納入深化研究中,本文的研究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1.1.3.2現實意義通過對新媒體和公共危機的理論闡述,以及案例分析媒體和政府的關系,本文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由于我國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社會穩定是我們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環境因素。但是,近幾年國內外頻繁的危機事件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顯現,正確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是目前政府需要思考解決的重要問題。有效應對突發危機事件,給政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然而,任何危機事件,不論其對象是財產安全還是人類生命安全,都具有范圍廣泛、破壞性強、損失巨大、影響惡劣等特征,因此在信息化的社會中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我們不能僅僅仰仗政府的力量,更應依靠媒體的傳播,發動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政府與媒體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才能有效快速的解決危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體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
新媒體依靠其自身優勢,如信息傳遞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蓋面寬、互動性強等,在社會領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快速發展提高了社會應對危機的能力,其他傳統媒體在這些方面是無法與新媒體相比擬的。公共危機事件中新媒體的作用是把雙刃劍。政府一旦合理充分地利用好新媒體工具與公眾進行雙向溝通,新媒體自然就可以成為政府的宣傳手段;反之,政府面對新媒體大量的負面報道而不立即釆取果斷、有效的措施,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則會傷害其形象,失去人們的信任,新媒體在此時就成了傷害政府的利器。在突發危機事件中,合理運用新體將為政府應對媒體提供有效的對策,并為樹立政府形象和建設和諧社會找到一定的途徑;另一方面,也為政府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贏得公眾的責任和信任感,促進政府、公眾和媒體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
1.2國內外研究概況
1.2.1國外研究概況對于政治安全方面的研究,西方國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面向國家安全進行建構,有了相對完備的國家安全決策體制和危機應對機制-將危機最早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學者艾理森(G.Allison),他的經典著作——《決策的本質》被中國臺灣學者徐立德認為是“一本危機管理的經典之作”。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ClarkFGreen Kurt D Moreland (2003)隨之將危機管理由以前的政治領域延伸至商業、企業的案例分析范疇。例如埃克森公司石油泄漏事件,這也標志著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的一大進步。到了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將理論與模型相結合在公共危機管理領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霍卓莉(2011)這些機構闡述了國家安全和公共危機的內涵,也擔負起危機預警、危機應對、危機執行等職責,而且一定程度上對危機管理所必須的人員、資金方面給予了支持,Steven Fink (2006)認為目的是試圖探索一般規則的政府危機管理,如何通過制度安排和設計的作業水平,減少頻率危機,盡可能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
總結起來,國外在危機管理研究方面的重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轉變。研究方向上,開始關注危機預警機制和數學模型的定量問題等關鍵指標,如公共危機管理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由過去單一孤立的政治學科轉變為多學科融合。學者在實踐中新加入管理學方法、社會學理論、統計學知識以及數學模型等不同學科,集眾家之所長,使得研究更加嚴謹科學,實用性更強。
第三,在研究領域上,由過去自然災害領域逐漸滲透進更寬廣的領域。由于恐怖激進分子的破壞活動、各類強致命髙傳染疾病的出現以及社會不公平所引發的心理失衡等方面的原因,迫使西方學者將危機管理的研究領域延伸至縱深方向領域,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四,在面對危機事件時要使用的技術也與時俱進。比如美國9.11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國危機應對機構就大力增加救援方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投入,通過計算機技術虛擬火災場景,從而確立相應的最快最有效的救援方案。
至此,危機管理在西方國家至少從涉及的領域范圍.上來說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具體來講,他們分別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概念、性質、類別、原因、產生的階段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研究。勞倫斯?巴頓著則從危機應對方面將其進一步拓展至企業、政府的相關領域。還有一些學者的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如邁克爾?雷吉斯特的《風險問題與危機管理》等,他們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視角和更豐富的經驗借鑒。
在研究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與媒體關系中,會運用到危機傳播理論方面的知識。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nett)提出了形象改變理論,把危機公關傳播模式分為五大戰略方法即否認、逃避責任、減少故意、亡羊補牢和自責。而媒體作為政府組織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在危機管理中對政府形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羅伯特?希斯(2001)認為,危機管理最基本要解決的就是對媒體的管理。媒體管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公眾對政府組織的印象,一旦做的好就很可能淡化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的失誤操作,挽救政府形象,而且從經濟上來講也有利于排除壓力集團的干擾。為了清晰表示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地位,希斯博士畫了一幅圖,具體見圖1-1。
1.2.2國內研究概況我國早在古代就有了很強的危機意識,比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但是,同國外的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相比,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我國都還處在起步階段,發展很緩慢。進入新時代,這方面的學科仍舊是一門新的學科。隨著與國內外的不斷交流,20世紀90年代,國外的危機管理經驗引起我國學者的注意,但主要是關于企業危機管理方面的,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很少。
“9 · 11”事件爆發后,我國學者才真正研究公共危機管理。2003年,非典疫情席卷中國大地,學者才對公共危機管理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從此,我國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化。
改革幵放后,對于公關危機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學者更加意識到其重要性,并相繼編輯出版了一些相關著作,如張巖松編著的《企業公共關系危機管理》(2000)等,一場浩大的“非典”疫情讓我國措手不及,從而也暴露出我們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痛定思痛,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關于公共危機研究的著作、文獻、論文以及報道等相繼出現,豐富了我國公共危機管理資料。
王宏麗(2011)認為國內學者關于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形成了 “制度論”、“公共關系論”、“經驗論”、“全面整合論”等六個視角。“制度論”把我國政府應對危機的不力歸結為法律的不健全和危機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公共關系論”強調用公共關系科學來解決我國發生的公共危機;“經驗論”的學者提出參考國外經驗教訓解決國內公共危機;“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理論”指出政府機構、公眾、媒體等相關力量相互結合應對各個階段的危機,有效處理公共危機事件。
在政府與媒體的關系研究上,我國起步較晚,但是通過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我國相關研究也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葉暗第一次提出“政府新聞學”,研究目標是幫助當代政府及官員如何與媒體溝通交流保持良好的關系,從而使媒體的社會功能得以很好地發揮。他認為,政府要主動設置“新聞議程”,從而引導媒體,與媒體保持良好的互動。
張寧認為政府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公平、平衡的狀態,一旦打破這個平衡,雙方都會深受其害,而且在政府和媒體之間要秉承加強社會管理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一致性原則,在溝通中相互信任,共同協商。此外,政府應善于設置媒體議題,在熟知媒體運行特征的情況下,選擇有溝通技巧的合適發言人。
在公共危機中政府與媒體的關系這方面的論文已有了充分的證據,據調查,2001-2012年,關于公共危機事件的相關文章研究有3365篇。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爆發之后,論文數量更是急劇上升。這些文獻不僅幫我們剖析了關于危機事件的理論思考、體制方面的缺陷、問責機制、以及相關法律方面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危機事件管理的各個環節提供了經驗借鑒,幫助政府能夠運用媒體、法律、行政手段妥善處理公共危機。
總之,雖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無論是從范圍還是技術手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也不可否認政府思考問題的視角也有了提高,深度也在加強;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局限性和問題,經驗尚欠,在處理公共危機時不夠及時有效,尤其是在新媒體語境下,政府更應該提高公共危機事件處理的效率和力度。
1.3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與構想
1.3.2研究方法本論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文獻梳理、比較分析、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研究,其中以理論分析為主,結合案例進行輔助分析。在借鑒行政管理學和新聞傳播學理論的基礎上,立足政府和新媒體溝通關系,然后搜集具體案例,進而分析政府在新媒體語境下面對公共危機事件處理時存在的問題,從政府、新媒體、傳統媒體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再從政府與新聞媒體的各自特點出發,借鑒國外經驗做法,完善新媒體語境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本文主要釆用了以下幾種科學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闡述地方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有效應對媒體時,就是參考不同文獻中的解釋和闡述,從而總結出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法論文的研究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探討媒體傳播危機事件信息中存在的不足時,通過列舉近些年發生的公共危機的具體案例,認真分析了媒體在傳播這些危機事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政麻在處理這些危機事件中的缺陷,防止事件惡化和事態擴大。
(三)比較分析法首先,比較分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內涵與傳播模式方面的特征差異,分析新媒體在政府部門進行公共危機應對管理時的角色定位與功能,得出新媒體對傳統的地方政府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途徑與模式的沖擊,總結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新媒體應對途徑以及不足之處。
1.4論文創新點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為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如何應對新媒體,同時研究政府和媒體之間如何更好的良性互動,最終促進在突發危機狀態下,政府更有效更好地利用媒體溝通大眾,為此,論文設定以下框架:
第一,在選題上本文為突破以前的束縛,選擇了比較新穎的新媒體對象,改變了只限制于傳統大眾媒體的形式,體現了與時俱進,符合當代發展趨勢。
第二,在內容上,避免了以往純理論的闡述,增加了近幾年相關案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理論更加通俗易懂,使案例具有了充分的證據。通過分析比較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分析新媒體語境對傳統媒體語境下的公共危機應對管理的影響與沖擊,結合國外政府應對公共危機所采取的管理模式的經驗和教訓及我國目前現狀,總結出了我國地方政府在新媒體語境下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應對和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議,對當前形勢以及今后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二章 新媒體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概念及其內涵界定
2. 1新媒體的概念界定和相關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公民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被廣大社會所逐漸接受。陳寶(2008)由于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具有非線性、速度快的特點,不良和負面信息一旦開始傳播就可能在一瞬間在世界各地病毒式擴散,新媒體高效便捷的交流特點使得既有危機或者潛在危機的可控性大大降低,常常一不留神,就可能導致蝴蝶效應,使得危機全面爆發——這是對政府公共管理的一個挑戰。新媒體環境下,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利用身邊的手機、照相機、攝影機等電子工具采集信息,再通過微博、電子郵件等手段傳播信息,宣泄情緒,然后被好事者利用從而導致星星之火發展成僚原之勢,進而引發群體性事件。新媒體在公共危機事件發展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是危機爆發的始作俑者,也可以是化解危機的關鍵所在,重點是看政府能否靈活運用新媒體手段轉危為機。鑒于此,我們就很有必要對新媒體的概念內涵加以界定。
2.1.1新媒體的概念界定
新媒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層面來定義新媒體。前者是指所有應用數字技術(包含升級版的傳統媒體)的媒體;徐紅、吳玉如(2010)認為狹義的新媒體是在傳播技術和理念上都有本質差別的媒體,現在我們通常都是運用狹義概念的新媒體來研究公共危機傳播。但是,由于如今科技的進步,新媒體使用的手段也在不斷擴大,在公共危機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在增強。因此本文沿用廣義的新媒體概念。麥克盧漢2認為:“一切技術都是媒介,一切技術都是環境”。
鑒于各種關于新媒體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新媒體的特征。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其獨特之處,這種獨特之處不僅表現在由于使用新技術所帶來的多媒體、及時性、方便性和可獲取性,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來源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語境下,只有新聞傳播專業機構才具有發布新聞消息的資格,使得新聞傳播具有集中性和政治性色彩,信息來源渠道相當匱乏,普通大眾只有被動地接受由專業媒體機構發布的經過處理過了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選擇性得不到保障。但是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渠道,甚至普通群眾只要具有相應的新媒體媒介就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發布信息??梢哉f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人民群眾參與媒體制作的可能得以實現。多元化的傳播主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形式,由報紙、雜志擴大到了網站編輯、微博用戶、微信用戶,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進一步豐富,信息量大大提高。
第二,傳播載體多元化。
從傳統的語音傳播、文本傳播發展到如今的電子信息傳播,信息傳播形式每一次質的改進都意味著新時代下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目前廣為人所用的互聯網傳播互動平臺占據著傳播領域,它以實時快捷的特點,集聲音、文字、視頻和圖片為一體,能夠更為生動真實地還原事件原貌,還能夠為傳播者與接受者建立溝通橋梁,通過及時暢通的互動得到反饋信息,新媒體以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使得社會輿論的傳播更加廣泛全面。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構建技術的成熟,以手機、電腦為代表的新媒體用戶數量的急劇增加,新媒體勢必會成為人們宣傳造勢的必爭之地。
第三,傳播行為的互動性和靈活性。
新媒體傳播環境的顯著特征就是互動性和靈活性。相比較于傳統媒體的傳播行為,新媒體環境下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受眾接受信息時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可選擇性,而且在傳播信息時互動性也得以增強,在收發信息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主動性主要是由于新媒體豐富多樣的信息源,受眾不再局限于消極地接受單一信息源下的信息。除此之外,受眾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工具、QQ、新聞跟帖、論壇、RSS訂閱等形式積極地跟蹤更新社會信息,并與廣大社會群眾互動溝通,對危機事件表達自己的觀點建議,甚至還有可能獨立形成某一信息的發布源,對信息進行處理。另外,受眾接受信息具有異步性,接受者和傳播者不再受到時空維度的局限,更為自由方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三個特點“信息來源多樣化”、“傳播載體多元化”、“傳播行為的靈活性和互動性”作為界定新媒體的參考標準。基于此,關于新媒體范疇的分類,目前較為成熟、頗有代表性的觀點闡述如下:首先就是以手機為代表的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新興媒體。隨著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絡技術的融合,手機成了現代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交流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我們最常接觸的新媒體。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這類媒體的普遍運用了數字化技術,再加上聯網技術使其達到了傳播者與接受者有機靈活的溝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ヂ摼W技術下具有代表性媒介形式表現主要是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站、電視、廣播等,方便了廣大媒體用戶下載資源和發布相關信息以及評論等,具有很好的互動性。還有一類就是將手機和互聯網完美結合的新興媒體。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方便了用戶將自己的想要被人們了解的觀點動態等信息以圖片、文字或者語音、短片的形式上傳至網絡社交平臺上。自此,李玲玲(2011)新媒體將觸角完全延伸到人們慣常使用的媒體手段,手機和網絡的完美結合使得用戶信息得以及時共享,尤其是在出現危機事件時民眾的知情權得到良好的保障。
2.1.2新媒體環境的構成和特點
新媒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集中運用了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電視技術等技術,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由于新媒體參與者眾多,內容龐雜,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發布消息,這也就導致監管難度大,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得不到保證。
實踐表明,新媒體就是綜合多種媒體特點之后產生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融合和內容融合。
殷綺(2011)所謂的融合技術主要分為融合的發布信息的工具和“三網融合”兩種。
可見,新媒體本身就是產品的通信和網絡集成。所謂一體化是指內容與技術的進步,傳統媒體的地位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新媒體技術,如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網絡視頻等,和新媒體一直在尋找機會使用現有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開辟了一個新形式的溝通。程傳超(2008)認為報紙與網絡的有機結合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內容融合的一大亮點,二者相互結合,為傳播信息開辟新的道路?,F在,國內外有點知名度的報紙雜志都在互聯網創立了獨立網站,在第一時間更新消息,鑒于網絡版報紙的及時性,許多紙質版的報紙被轉型成網絡版,就連《西雅圖郵報》和《基督教科學蔵言報》4轉型。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這樣描述過:媒介即訊息。傳播媒體的進化會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認為傳播工具本身的發展進化在每個社會階段中發揮的作用遠大于傳播內容的演進,也就是說每產生一種新媒體就會帶來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進而影響到人們認知和改造世界的程度,而且新的傳播方式的發明也會大大改變(增強或淡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的改變也將直接衍生出新的社會類型。媒體融合使得新媒體語境得以產生,而且人們接受消息的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新媒體的使用改變了人們參與和改造客觀社會的方式和手段。
新傳媒給輿論帶來最顯著的變化是:新媒體語境下非線性化的消息傳播使得傳統媒體語境下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正逐步發生逆轉,而大眾傳播也由“以傳播者為中心”轉向“以接受者為中心”的模式,這也必然會使公眾在發布、監督、對待輿論的態度發生相應的改變。基于此,我們也需要采用新的應對策略來對輿論加以引導。
2.1.3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
新媒體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一枝獨秀的地位,改變了傳統的由上而下的信息流傳播方向,同時由于新媒體語境下各項新興技術的引進也使得傳播過程有了較大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
(1)信息發布者地位的淡化傳統媒體環境下,信息發布者不僅掌握著信息傳播過程的時機與內容,而且控制著信息流的流量和流向,進而對社會輿論起到一定的控制與引導作用。由此可以認為,傳統語境下傳播者是通過充當守門人的角色來發揮作用的。(蔣宏、徐劍2006)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的使用使得所有用戶都能夠利用手機或者計算機等設備以點對點或者點對面的形式向外界傳達消息。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信息發布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距離,還使二者在傳播過程中得以互動溝通,使接受者變成傳播者,改變了傳統的以信息發布者為中心的格局。由于新媒體技術的靈活交互性,將信息傳播融合在人際交互之中,而且這種交互不再受到地域、時間的限制,傳播更為便捷。正是新媒體融合了多種復雜的因素,使得信息發布者的傳播行為更為謹慎,他們也必須開始關注傳播動機、傳播責任、傳播后果等方面的問題。
(2)受眾地位的改變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受眾也被稱為信息接受者,體現了信息接受的消極被動性。而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的發布者和受眾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必須熟悉和使用手機與網絡。這樣一來,受眾與發布者就合二為一了,手機或者網絡用戶既可以是以傳播者的身份發送消息也可以是接受者的身份來接受了解外界信息。因此,新媒體用戶比傳統媒體的受眾更能展示新媒體環境的特點。
總之,翟傳增(2012)新媒體用戶身份地位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蹄選、產生、發布和接收各環節之中。具體來講,信息選擇的自主化,主要得益于新媒體數字化媒介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可以是數據、文字文件、圖片,也可以是聲音和圖像,新媒體用戶可以自主地根據自身的偏好和需求決定個性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和內容;其次是信息生產的社會化,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可獲取性大大增強,只要是新媒體用戶就有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在當今隨著各種傳播媒介的興起,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日益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傳播。再次,信息交流的雙向化。蔣建國(2009)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可以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人們言論表達權和監督權,也有力地沖擊了傳統媒體語境下信息發布權的壟斷性。最后是信息流的廣泛性,傳播的個性化。不難理解的是,新媒體用戶數量規模龐大,任何用戶都可能成為信息流,使得信息流分布較為廣泛,傳播也由大眾傳播變為小眾傳遞,這也就使得信息的傳播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可以針對受眾提供個性化信息流。
(3)傳播秩序的變化新媒體普遍使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和空間,進而便于開拓更開闊寬泛的傳播視野,塑造更加自由開放的新聞媒體氛圍,新聞參與的門濫也逐漸降低,信息傳播的內容豐富,信息傳播的秩序也一步步被日益龐雜的網絡打亂分解。由過去我們熟知的大眾傳播演變為小眾傳播為主甚至是個人傳播占據重要地位,信息傳播面得以擴展,傳播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監管難度也日益增大。為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在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下,各媒體必須不斷審視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政府也應善于利用媒體手段來應對公共危機事件,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抓住機遇和挑戰,才能更好地應對瞬息變化的信息市場。
下一篇:高??冃Ч芾硐嚓P問題完善思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初中英語語音教學現狀分析與思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