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在國家大力倡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本文重點分析了我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三個方面提出了有機化學實驗改革的一些想法。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根據有機化學實驗的教學特點,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成績評定體系進行了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能力培養
前言:
1.有機化學實驗在基礎化學實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其核心內容是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離提純及分析鑒定。通過有機實驗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實驗技能。目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培養模式單一、成績評定中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性等問題[2,3]。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原理、裝置、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隨后學生按老師講的內容進行實驗操作,寫出實驗報告。
2.在教學內容中缺少綜合性、設計性與創新性實驗,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發揮自己的思維及創造能力,對做過的實驗沒留下較深的印象,學生獨立思考及動手能力等綜合能力普遍較差,與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標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的改革勢在必行[4-8]。我校是吉林省唯一進入“211工程”的省屬重點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這幾年我們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針對上述問題并結合“211工程”建設任務和創建省示范教學中心的工作,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目標,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對有機實驗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成績評定等三個方面進行一些改革探索,積累一些經驗。
一、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實驗效率
1.1為了優化實驗內容,把過去的基本操作和實驗技術、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等3個層次的實驗的教學內容,改為基礎訓練、基本合成實驗、綜合設計創新實驗3個層次來組織教學。這些實驗內容中既包括各類化合物的制備,又兼顧到各種基本操作的訓練,同時增加合成實驗數量(約占總學時的65%~75%),將單一基本操作訓練實驗更新為有關的綜合性實驗,單一化合物的合成驗證性實驗更新為具有應用性的多步合成實驗,把基本操作內容融合在每次制備實驗中,在各種制備實驗中反復訓練基本操作技能,掉驗證性的性質實驗。
1.2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學到更多的實驗知識,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實驗內容的安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難度大的實驗對學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能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通過觀察反應過程中的溫度、體積、壓力、狀態、顏色和氣味等物理化學變化,對有機反應有了感性認識,再經過多次操作訓練后,將單個合成串成系列,形成一個多步合成實驗,使學生掌握各官能團的相互轉化,反應機理,全面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內在關系,提高獨立實驗的能力和綜合實驗能力。如以環已烯和氯仿為原料在相轉移催化下合成7,7一二氯二環[4.1.0]庚烷的合成。該實驗涉及新穎的相轉移催化方法,同時涉及中間體二氯卡賓的制備以及回流、萃取、干燥、蒸餾、減壓蒸餾、折光率的測定等基本操作。
1.3又如在化合物的分離的基本操作訓練課中安排了重結晶與熱過濾,蒸餾與分餾,水蒸氣蒸餾,薄層色譜和柱色譜等。在有機實驗中所用的試劑和藥品大多是易燃和具有毒性,為減少三廢排放量將大部分常量實驗改為半微量有機實驗。同時為了防止浪費藥品現象,嚴格控制原料試劑的給予量,每個實驗小組一次實驗只能領取一次藥品,在實驗過程中操作不當,實驗失敗時,不允許重做。這樣使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產物的轉移過程,以減少試劑在器皿上的附著,需要特別仔細、認真及熟練地操作,否則就觀察不到正確的實驗現象,得不到合理的實驗結果。同時,實驗中盡量選用無毒或毒性小的藥品代替毒性大的藥品,盡量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與排放,提高環保效益和節省實驗經費。有機溶劑使用后應回收再利用,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實驗中產生的“三廢”及污染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節約資源和環保意識。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1在有機實驗教學中借鑒國內其它院校比較成功的經驗并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學生學”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為此,調整和改革實驗教學方式,傳統的由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改變為啟發式、提問式、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溝通交流能力,查文獻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他們鉆研、探索、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在每一實驗課堂開始以前,指導教師先檢查學生的實驗預習報告本,并通過提問方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總結前一次實驗課中出現的問題,解答學生提出的有關理論與實際操作等問題。在實驗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實際情況指導教師進行適當的提示和指導。實驗時間由學生靈活掌握,獨立完成實驗,這樣確立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和創造欲望。實驗過程中適時地給學生灌輸綠色化學和環保意識。
2.2比如以乙酰苯胺粗品進行重結晶實驗時,一般都是從試劑商店采購。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循環利用上屆學生乙酰苯胺實驗制備的粗產品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同時在實驗過程中,經常有一些廢酸、廢堿和廢溶劑產生,但全部扔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浪費。因此,對廢料分類予以回收統一處理,回收后能重新利用。如熔點測定和沸點測定實驗中濃硫酸污染后顏色變黑不能繼續使用時,不讓學生隨意把濃硫酸到掉,用硝酸鈉加熱處理脫色后重新使用等。又如有機酸堿和溶劑分類別收集后,重新分餾使用。這樣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顯得麻煩,但經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學到了技能,也樹立了經濟效益觀和技能價值觀,使綠色教學落實到實處。
2.3在制備與合成實驗中,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實驗的設計、構思以及研究方法,引入現代光譜學表征方法培養學生樹立以實驗為基礎的有機合成研究的基本思路及設計實驗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是一般安排在學期末的實驗教學中,由學生獨立完成。題目由實驗教師集體討論制定。在實驗選材上盡量體現應用性和趣味性,合成產物多數具有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反應物和產物的分子結構,找出反應物分子中的反應活性中心,確定反應類型;然后弄清反應活性中心以外的其它基團或取代基是如何通過電子效應和立體效應來影響分子的反應活性;再根據反應類型和分子結構推測出本次實驗的反應歷程;最后根據前面所作的分析,選擇適宜的、控制反應的條件。
2.4如合成阿司匹林(選擇不同的合成路線)的合成實驗,提前2周以布置給學生并提出實驗的相關要求。學生拿到實驗題目后,4~6人組成一個實驗小組,積極查閱資料,然后寫出實驗方案(包括原理、裝置、步驟、試劑用量和分離提純、含量測定、表征等)。實驗步聚用反應物的摩爾比、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催化劑用量的四種因素為變量采用正交實驗法設計成合理的實驗方案。實驗方案交給指導教師審查后,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總的原則是每一組所使用的催化劑不能相同。采用開放性實驗形式,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隨時可以到實驗室進行相關的實驗。完成實驗后,寫出小論文和實驗體會,根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小論文體會文章的好壞給相應的成績。設計性實驗的開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既考查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進實驗成績評定方法,調動創新積極性
在有機實驗教學中嚴格實驗教學管理,全面評價實驗成績,把好預習報告、實驗結果記錄和實驗報告批改這三關。實驗成績的考核,應該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實驗習慣、實驗基本知識掌握程度、實驗操作能力、實驗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驗成績的評定應克服傳統的重理論考試、輕操作考試,重期末考核、輕平時考核以及主觀性強,缺乏客觀標準等缺點。改革實驗成績評定方法,強化平時考核,提高成績評定的客觀性,調動學生創新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
(1)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5%,由2部分組成,其一是包括預習報告、出勤率、實驗態度、課堂答問、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精確度、實驗記錄及實驗完成情況、實驗產品質量、實驗報告、儀器損耗情況、藥品浪費情況、實驗室衛生等內容,占總成績的50%。每次實驗成績滿分為10分,分值具體分布為;出勤0.5分,預習報告1分(包括課堂答問),實驗過程(包括藥品浪費情況、裝置、實驗記錄、儀器損耗、實驗結果、儀器清洗、實驗室衛生等)5分,實驗報告3.5分,根據實驗的具體情況得出平時成績。其二是綜合設計實驗的小論文和體會文章,主要考察學生創新意識和實驗數據的整理處理以及論文寫作水平等占總成績的15%(其中小論文10%,體會文章5%)。
(2)實驗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20%.主要考核學生是否掌握了有機化學實驗的一般知識、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圖、平時實驗中的注意事項以及思考題等。
(3)實驗操作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15%,考題由學生抽簽而得,主要包括有機實驗的基本操作,如蒸餾、萃取、水蒸汽蒸餾、回流等基本操作和已經做過的合成實驗中的儀器安裝??己藭r每項操作細化為多個小項,各小項有相應分值,每項操作對于基本操作有關的原理、操作規范、注意事項、影響因素等進行面試。考核時教師根據其操作的規范性和面試情況給予相應的得分??疾閮热莅?回答老師提出的有關問題;查找實驗裝置是否正確穩妥,指出錯誤之處,這樣學生不易猜題,只有全面復習有關實驗內容,掌握了所學知識和技能,才能考出好成績。上述考核方法,既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保證了實驗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正確性。通過上述改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從最近幾年化學教育和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的題目和答辯情況分析,無論是形式和內容上論文的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從形式來看,撰寫規范、圖表繪制漂亮、有較長的英文摘要等。論文的題目有較強實際意義,完成論文的內容比較豐富,工作量較大,而且參考文獻也比較多。
(4)這幾年雖然在有機實驗教學改革中作一些工作,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實驗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造就適應未來化學發展、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加強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和網上查尋的應用;重視實驗準備與管理、教材建設、課件制作等各實驗環節的工作,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實施“綠色化學”實驗內容,全面實行合成實驗的半微量化和微量化,增加現代有機化學實驗技術和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增加貼近生活、應用性較強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綜合實驗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有機實驗的教學改革,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進行實驗,養成科學實驗的態度和周密設計、嚴格操作、仔細觀察、如實記錄、綜合分析的能力,有機地、系統地掌握有機化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技巧,加強了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這有利于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我們現在和將來不懈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蔣旭紅.有機化學實驗教改發展趨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26(6):15-l7.
[2]王希平,付廣云.加強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綜合能力[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27(3):90-92.
[3]尹彥冰,蘇國強.關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師理科學刊,2007,27(1):85-87.
[4]李偉,劉道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8(5):125-126.
[5]李善吉.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5(4):37-38.
[6]曹瑋,楊豐科,李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1,20(7):29-30.
[7]徐勇軍,楊曉西.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6,13(1):93-96.
[8]余曉皎,姚秉華,余中.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教學研究(河北),2002,25(2):166-167.
下一篇:冶金工業靜電危害及消除策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冶金工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