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這是一個時代的焦慮癥——有壓力覺得累,沒壓力覺得可怕。大家都被集體無意識的“成功”觀念左右了。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是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是處于上行階段的社會積極分子,某種程度上也是病人。
中國的經濟體制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轉變時期。無數人從農村涌入城市。以前人們安居樂業,如今卻不安于現狀、紛紛冒險致富。
在突然涌現發展機遇的上行社會里,人人力爭上游,工作透支,競爭透支,情感透支,學業與就業難兩全,工作家庭難兩全,物質精神單豐收,顧此失彼,身心俱疲,現代化的進程沒有現代化的心理排泄渠道相匹配,造成全社會性的精神性疾病和心理失衡。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享受500多年的歷史積累,慢慢消受掉市場經濟的紅利。而我們的原始累積才剛剛開始。別人300年的焦慮壓縮在我們這30年內承受,每個人都像是吃下市場經濟的偉哥,欲望最大化,壓力也最大化。當GDP飛漲之時,中國成了“睡不著”的國家。
是時候檢討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了。
有壓力的中國人
GDP增長率跟國民焦慮指數、睡眠指數、做愛指數緊密相關。當GDP飛漲,該國人民的焦慮指數必定上升,而睡眠指數、做愛指數齊齊下落。
世界杯突然變成歐洲人的節日。
歐洲人本來就不缺節日。法國人一年法定休息日150天,該國《勞動法》甚至規定,周日是法定假日,商店不得開門。如果商店營業屬非法,并受到重罰。 歐洲人的休息時間占全年時間的至少40%,這是法式“浪漫情懷”及意甲、德甲狂歡的基礎。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享受500多年的歷史積累,慢慢消受掉市場經濟的紅利。而我們的原始累積才剛剛開始。別人300年的焦慮壓縮在我們這30年內承受,每個人都像是吃下市場經濟的偉哥,欲望最大化,壓力也最大化。當GDP飛漲之時,中國成了“睡不著”的國家。
當時代畫餅變成“新三座大山”
“人無壓力輕飄飄”,小時候老師經常這樣教導我們,否則你怎么進步?這種變壓力為動力的說法,頗與化悲痛為力量有異曲同工之妙,成為那個時代激勵我們前行的警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畫餅。從上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到90年代的“十萬元戶”、“百萬元戶”,再到新世紀的“中產夢”,畫餅越做越大。整個國家的畫餅就是趕英超美,50年未變。
芭比娃娃是西方女孩的畫餅,是中產階級的形象教科書,她教誨了近半個世紀的西方女人。她是醫生、記者、歌星、空姐、工程師、外交官、宇航員,還是游泳健將、時裝模特、體操明星、舞會皇后和總統候選人,變身75種之多,她成為時代的首席代言人。
“新富”則是中國新中產的代言人。他們是高官、公司高管、大學教授、時尚傳媒人。“中產階級”是商家全力打造的金礦,被賦予極高的想象力,在熒屏上、媒體上、廣告上被閃爍輝煌地描繪:豪宅、私家車、時裝、珠寶、晚宴,還有情調。全球跨國公司更是用“中產階級”的菜牌大開消費主義的盛宴。年輕的中國精英正枕著媒體與商家炮制的枕頭,做著中產夢。這個夢想具有商業原子彈的能量。
然而請看另一面。中國老板全球最累,平均年假僅10.9天,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歐盟的21.7日。返貧白領開始同病相憐,再優厚的收入與高昂的醫療費與攀升的房價相比,都不過是杯水車薪。京滬穗鵬四城調查感覺“壓力大”排位為:上海67%,深圳64%,廣州46%,北京45%。70%的白領處于亞健康狀態。白領綜合癥導致抑郁癥和自殺。加班沒有加班費悄然變成職場潛規則。老板用一句“你的辛苦我知道,想要加薪辦不到”予以回絕。一位海歸嘆道:“中國白領的工作強度,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國的寫字樓是世界上最累的寫字樓。”
社會學家分析,中國經濟正面臨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窘境:樓價升、薪金升、工業原材料價格升,但由于國際競爭產品卻無法加價。所幸香港遇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將制造業成本內移,使香港中產階層求得上升空間,延續至1997的十數年繁榮。香港公共政策解決醫療、教育等基本擔憂使中產階層擴張為社會的大多數。反觀內地中產階層卻沒那么幸運,所在企業成本無法轉移,薪金不升,醫療、教育、房價成為“新三座大山”。
人無壓力輕飄飄,我有壓力向誰說
中國的GDP達到了空前的18.2萬億,微超英國,“趕英”終于實現。可沒人計算過中國的焦慮總量幾何,恐怕早就“趕英超美”了。有了壓力就說出來,但做到這點似乎很難。
解壓的前提是承認壓力。你承認有“幸福的童年”這回事嗎,好,請老師和家長放了孩子們。你承認有“幸福的晚年”嗎,好,請干脆別生下一代。你承認要“住得像個人樣”嗎,好,請搬出大城市。傻瓜都知道,以上大多不可能放棄。
可能的,是繼續變壓力為動力。面向21世紀,全球競爭,終生學習。中產階層下一代正苦讀英語。雜志社旁的少兒精英英語班,一開開到十一點半,比夜班編輯還苦。新加坡電視劇《小孩不笨》宣稱的人生的五個C正成為奮斗目標,最后那個C是Credit Card。
壓縮餅干時代盛產三明治階層。之一就是看似春風得意的我世代,他們被父母的期待、爺奶的溺愛及將面對的國際競爭夾在中間,他們早戀,他們上網,他們飆車。但不足以延緩他們即將到來的壓力。之二是三四十歲的職業階層,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不僅上有老下有小,還要為過去幾十年的社保還賬。他們最大的壓力來自身份焦慮,這幫從憤青躍升到準中產的階層時時感受到地位不保。他們是中國14萬億民間存款的主力軍,不過大多屬預防性儲蓄,動不得,因為稍不留神,即會淪為房奴、車奴然后是卡奴、病奴、學奴。
承認有壓力是困難的,解決壓力更困難。中國告解資源稀缺,“我有壓力向誰說”都成了問題。“我有壓力”的陳乙東喊出港人心聲,中國的陳乙東們還悶在心里。喊出“解悶救臺灣”的《全民大悶鍋》為那個經濟壓力與國際地位焦慮癥并存的小島消解了不少社會情緒。它把陳乙東的“未解決、未解決、未解決”變成RAP的模仿秀,“阿叔”扭著發福的身段將壓力釋放出來。就像現代版生理衛生教材教導的,如果沒辦法解決就DIY一下。如果沒人訴說只有自己找個洞把它喊出來。
改變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解壓大法
過去30年里,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并沒有使人們增加相應的快樂,這就是進步的悖論: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長壽,享受更大限度的自由,但比起上一代人,他們的生活似乎更壓抑,因為生活比以前更復雜、誘惑更多了。瘋狂購物,休長假,放單飛,看似能解決問題于一時。而網絡上任何文體都可淪為解構對象。高人指路,根本的解壓之道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即回歸簡單生活。
但事實是當今社會無可挽回地走向復雜。無論是辦公室爾虞我詐,還是老板的苦苦相逼,均把“與人斗其樂無窮”升級。“把公司當家”是妄想。過去單位領導就是主教,工會主席、婦聯主任就是牧師,他們聽員工“告解”,解決生活問題。現在一句話“干活去!”
全球過去50年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從增加到停滯,只有中國在瘋長。北京零點研究集團《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2006年度報告》顯示,上海宜居指數列第10,北京列第19。而作為最適宜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城市,北京又排在第一位。在宜資與宜居之間,大城市們嫌貧愛富。
中國大城市的毛病是權力過分集中。西方不少知名大學都建在小城鎮,中國的大城市們恨不能將所有名校都劃拉到自己懷中。資源極端浪費。“從經濟學角度上看,在一座城市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它的生產率便開始下降。”聯合國經合組織官員如是說。
未來屬于中小型的新興特色城市。最宜居,創業、求職均不難,生活壓力適中。零點的那個報告將寧波推上宜居城市寶座。寧波因城市規模適中,經濟發達程度適中,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比例適中,正處于一個“不大不小、不前不后、不多不少”的最佳狀態。寧波民營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居民富裕,工作壓力相對較小,融合了大、小城市的共同優點,成為理想的宜居宜業型城市。
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崩潰》,新失工作,前妻限時讓孩子見面,而他正堵在路上,情急之下下車走路又遇劫。結果他——按美國人的方式,買了把槍,崩潰之下被警察射殺。我們不妨將這個倒霉蛋看作是大城市之過。焦慮的常見癥狀表現為緊張、不安、氣悶、暴躁。最先是職業枯竭,然后是生理耗竭、才智枯竭、情緒衰竭、價值衰落,最后是攻擊行為。
如果我們不想放棄大城市,不想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還有一條權宜之道就是封殺焦慮源。比如封殺那些說出“房奴”的嘴巴,老板不作榜樣還說風涼話。好像沒人說房奴大家就都不是房奴了。還是去行善最安撫焦慮,所以蓋茨、巴菲特們最心安理得。焦慮的最后解決底線是宗教,不過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人無壓力輕飄飄。摩擦力加壓力產生動力,這是中學物理講的行車原理。適度的壓力是前行的動力。只是要適中。
中國壓力測試問卷
《新周刊》發起的“中國壓力測試問卷”大型網絡調查7月3日-5日間共吸引了16224網民參與。
1.是男性壓力大,還是女性壓力大?
女 14.35%
男 85.65%
2.1什么年齡段的人壓力最大?
50歲以上 0.56%
20歲以下 0.89%
40~50歲 12.78%
20~30歲 27.97%
被夾殺的“三明治一代”
中年、中等職位、中等收入,夾在中間未必最安全,肯定最燥熱。在充滿歐陸品牌Logo及現金卡廣告的年代,薪資單上的數字永遠在與物欲和賬單競爭。
文/張洋
發飆后的黃健翔終于道歉,然而他仍堅持“我也是人,我也需要發泄”。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在
3億觀眾面前失聲,這是最多人見證的高端發泄。
中年、中等職位、中等收入,夾在中間未必最安全,肯定最燥熱。在一本臺灣雜志進行的“三明治一代新幸福關系”調查中,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感到成為“三明治一代”后更疲倦、更有壓力,而經濟問題則是壓力及煩惱的首要來源, 74%的女性脆弱得想集體離婚。2005年廣東省的一次調查也顯示,當地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比10年前下降了5歲,僅為53歲,比全國平均壽命低17歲,中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更是超過老年人2倍,死亡年齡段多為45-55歲。
英年早逝、猝死、過勞死、因抑郁而自殺,這樣的字眼正在越來越多地占據社會新聞的頭條。
男到中年的夢魘
無法回避的是,男性依然在擔當社會主導者的角色,特別是處于25-45歲這一黃金年齡段的中青年男性,更是女性、老人、孩子,乃至整個社會所依靠的中堅力量。
中年是一個臨界點,事業蒸蒸日上,身體每況愈下。男到中年,股票猛跌,房價猛漲,父母開始要定期光顧專科病醫院,妻子早就把艷羨的目光變成了曠日持久的口水,掙完奶粉錢,要馬上開始攢學費。一分鐘前在志得意滿地狐假虎威,一分鐘后要到老總辦公室堆著笑臉接受關于工作態度的再教育。
傅彪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感嘆道:“這個毛病是累出來的,以后不能太累了!”多種角色的扮演,來自家庭、事業、社會的多重壓力,正在使中年男性的身體遭到嚴重的透支。來自上海、無錫、深圳等地對1000多位城市中年男性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66%的人失眠、多夢、不易入睡;經常腰酸背痛者為62%;一干活就累的占58%;爬樓時感到吃力或記憶力明顯減退者為57%;皮膚干燥、面色晦暗、脾氣暴躁、焦急者為48%。
男博士在自述中哀嘆自己在28高齡還是處男一名,悲憤莫名之際又黯然神傷。可是,誰沒有一點哀傷纏綿的小心事?不是找不著對象,就是有對象結不了婚,學歷低找不到工作,有學歷也做不上白領,不上不下,不紅不黑,生活的責任感無時無刻不懸浮在令人窒息的空氣中,人生的理想從青春期時的造福全人類,變成現在每日里盼望大奔馳大house一不小心從天上掉下來正好砸到自己面前。
男到中年的壓力正越來越把男性推向身體與精神崩潰的邊緣:女性企圖自殺人口是男性的2倍,但男性自殺身亡者是女性的3倍;40歲以上男性半數都有“難言之隱”,并且還在不斷攀升;男性醫療就診率較女性低28%;男性平均壽命較女性短6-8年。男權社會中,男人爽不爽是個問號,男人最痛不是疑問。
“核心家庭”的集體困境
“三明治一代”構成的社會中堅,往往又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青壯年小家庭組成的,這種由一對夫妻加一個子女構成的兩代家庭,美國人類學家G.P.默多克首先把它稱作“核心家庭”。
在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三代式家庭日漸式微,年輕夫婦大多不愿與父母同住,“核心家庭”成為社會構成的主流。而失去了傳統大家庭的支撐后,收入沒有顯著增長,支出卻大幅增加。“核心家庭”正面臨著集體的困境。
盡管,他們像大多數人一樣努力,他們的夢想也不大,但當養小孩、買房子都變成一種懲罰時,他們開始被迫重新考慮要不要孩子,甚至打算賣掉還在還貸的房子,搬去和父母同住。
有專家根據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出中等收入家庭年均收入應在12萬到48萬元之間的結論。家庭平均月收入萬元變成一個重要的門檻。房貸在家庭輕量化、個人化之后,變得迫在眉睫;生產下一代,隨之產生的便是奶粉錢、托嬰費,以及很快對學費的大量需求;車貸帶來的不是移動的快捷,而是燃油費、停車費和大把的罰單;為避免任何不確定事件的發生而同時產生各種各樣的保險單,導致每年額外再支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保費;再加上科技發展及都市化,電腦、手機、兒童房、寬帶上網、液晶電視、美容保健……這些20年前不曾存在的概念,卻成為當代小家庭的基本配備。此刻,“多少錢都能過”當然是最大的謊話。
相對于傳統“柴米油鹽”的必需品定義,前述消費現象鞏固了都市家庭的核心概念,卻也讓中等收入家庭入不敷出。
然而最糟糕的是,他們正無時無刻不處于一種被上下兩代夾殺的艱難處境中。一方面,教養小孩的支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因學歷的貶值、人力資源的稀釋,新生代寄生趨勢的興起,照料下一代的時間被拉長,負擔更重,而且看不到回報的一天;另一方面,人口結構呈漏斗型趨勢,提前退休潮來臨,銀發族的醫療、贍養成為社會整體負擔。越來越少的青壯族卻必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教養”及上一代的“安養”,并負擔國家整體的財政支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被夾殺的三明治一代”。
身處傳統農業社會一去不返的時代,親族崩解,手足割裂,“夫妻”成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中等階層的收入趕不上科技商品推出的速度,趕不上油電糖價飆漲的速度,趕不上都市化新興行業諸如托嬰、看護、物業擠壓開銷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在一場背負了太多責任的競賽中,失去游戲規則的“三明治一代”將是落敗的一方。
30~40歲 57.8%
2.2什么收入階層的人壓力最大?
1200~3000元 35.64%
1200元以下 24.2%
3000~5000元 20.74%
5000~10000元 12.37%
10000元以上 7.05%
2.3什么職業的人壓力最大?
管理人員 25.66%
老板 15.17%
學生 12.41%
教師 7.61%
傳銷人員 7.2%
CEO 5.95%
保險經紀 5.54%
公務員 4.33%
廣告人 4.19%
醫生 3.04%
記者 2.89%
警察 2.61%
學者 1.79%
地產經紀 1.6%
3.你心目中壓力最大的城市:
上海 40.69%
北京 26.23%
深圳 15.75%
香港 8.81%
廣州 4.47%
臺北 0.89%
重慶 0.66%
成都 0.56%
大連 0.5%
天津 0.49%
青島 0.46%
珠海 0.21%
拉薩 0.16%
麗江 0.13%
4.你認為壓力的來源:
金錢 29.09%
職場 21.12%
自我實現 18.47%
房子 17.81%
人際關系 7.44%
婚戀 2.5%
社會輿論 1.97%
親情 1.04%
個人形象 0.56%
5.你的減壓方式:
做運動 27.74%
旅行 26.6%
聊八卦 8.73%
找地方大喊 8.33%
暴飲暴食 8.16%
“血拼”(shopping) 7.55%
寫博客 4.89%
裸奔 2.91%
練瑜伽 2.29%
找心理醫生咨詢 2.13%
玩
被夾殺的“三明治一代”
中年、中等職位、中等收入,夾在中間未必最安全,肯定最燥熱。在充滿歐陸品牌Logo及現金卡廣告的年代,薪資單上的數字永遠在與物欲和賬單競爭。
發飆后的黃健翔終于道歉,然而他仍堅持“我也是人,我也需要發泄”。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在3億觀眾面前失聲,這是最多人見證的高端發泄。
中年、中等職位、中等收入,夾在中間未必最安全,肯定最燥熱。在一本臺灣雜志進行的“三明治一代新幸福關系”調查中,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感到成為“三明治一代”后更疲倦、更有壓力,而經濟問題則是壓力及煩惱的首要來源, 74%的女性脆弱得想集體離婚。2005年廣東省的一次調查也顯示,當地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比10年前下降了5歲,僅為53歲,比全國平均壽命低17歲,中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更是超過老年人2倍,死亡年齡段多為45-55歲。
英年早逝、猝死、過勞死、因抑郁而自殺,這樣的字眼正在越來越多地占據社會新聞的頭條。
職場貼士:作為一名員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勞”,而是“功勞”。
下一篇:畢業一年升項目經理女孩創造就業奇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總裁告訴你:如何有個好“薪”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