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是民生工程最緊急的事情,如果加上往年畢業未就業的大學生,估計今年將有1000萬左右的大學生需要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還不包括因為經濟危機而失業的,以及沒有讀大學的高中、中專畢業生。兩會上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來自于代表、委員們的提案,有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有提議向大學生發放就業券的,有通過撥款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的,甚至還有建議重新恢復5年制大學的說法。實際上,很多做法都還只是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次,短期來說可能會有緩解的作用,但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學校、企業的通力合作,以及大學生的心態轉變。
這個道理其實并不復雜,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民眾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還有許多后顧之憂,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老百姓就會省點花錢,省點花錢必定導致消費市場縮水,市場需求下降企業的經營就跟著下滑,企業的生意不好必然就要開源節流,裁員、減薪、停止招聘便成為最立竿見影的方法,所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刺激經濟和就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也是真正治本的藥方,但是問題擺在這里,大學生的就業已經迫在眉睫。
經常有大學生以郵件等各種方式向我咨詢,大多都是非常迷茫,不知道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應該怎么做,找工作屢屢碰壁,或者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挫折,以致于開始抱怨社會、懷疑自己、灰心喪氣、得過且過。這一方面折射出我們的大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實踐脫節,敢招毫無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的企業還是少數,而且招聘的名額也是杯水車薪,大學生顯然供過于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學生面對就業的三個問題:盲目的自我規劃、眼高手低的行為作風以及浮躁的就業心態。
我看了CCTV《小崔會客》近期的一個兩會特別節日,講的是大學生就業的話題,其中參與節目的兩位女大學生非常有代表性,一個是去年畢業至今仍未找到工作的,另外一個則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中國區總裁助理,相對于未找到工作的這位女大學生,當總裁助理的同學其畢業院校的名氣還要更小。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巨大的差異呢?很明顯,在節目的對話中,當總裁助理的同學形象氣質和自信程度更優,語言表達更流暢,邏輯思維清晰,善于交際,而且有數據分析和精通兩門外語的能力;反過來,未找到工作的同學說話缺乏自信和底氣,而且對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非常的模糊,也不愿意下到基層組織、做基層的工作。自助者天助,同樣向企業發了大量的簡歷,但是收獲的卻是不同的命運,但是,這僅僅是命運嗎?
當大學生走出校園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必須學會自我營銷,必須對自己的職業定位、興趣做一番剖析,以此為基礎來做職業規劃和營銷包裝。一個都不知道自己斤兩的人,怎么能輕易地讓社會接納你呢?正如一個向森林盲目開槍的獵人一樣,你怎么保證一定能夠得到獵物呢?對于大學生來說,你的長相可以沒有個性,但簡歷一定不能沒有亮點,你也許沒有太多內才,但一定要懂得如何在正確的時刻表現最好的自己。
眼高手低和浮躁也是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很多的畢業生向往京滬深穗這樣的發達城市,希望擠進令人艷羨的外企當個白領,希望一開始就能在企業獨擋一面,或者至少干些技術含量更高的事情,殊不知自己卻連寫個公告、做個分析這樣的小事都搞不定。到頭來企業覺得大學生的能力言過其實,而大學生還覺得企業不懂得用人。所以,建議大學生們一定要放低身段、放低期望值,下到基層、奔向西部,面向有潛力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其實機遇還是很多的,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說不定經濟危機就是西部大開發和開拓鄉鎮市場的最佳契機。
建議高等院校要開始與社會組織緊密聯系起來,比如把社會實踐納入畢業考核的分數,定期邀請企業家、成功創業者、職業規劃專家、成功就業的畢業生到校演講,多讓大學生接觸象牙塔以外的東西,提前種下職業危機和挫折疫苗,才不會讓大學生一畢業就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事實上,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已經有很大的挑戰了,他們還無法把培養大學生上升到社會責任的層面上,他們需要更多有工作經驗的人才,所以通過任何形式鼓勵企業招聘畢業生是不現實的,這只是個短期行為,而對企業的長期良性發展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需要的,是那種真正把培養大學生當做自己人才梯隊建設的企業。
而在競爭的紅海里面苦苦掙扎的大學生們,要想最快地找到藍海,取決于自己游向何方,以及游泳的能力和心態,命運,它終究還是在自己的手里。
職場貼士:放下姿態,融入團隊:不要因為你的學歷高而看不起別人,你缺少的是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虛心向前輩學習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然的話,你會被人修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