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張的困惑:
我到這家國有大型企業工作已經3年了,但過得并不快樂。記得當年我懷揣名牌大學畢業證書,又來到這個人人羨慕的知名國企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時,曾經躊躇滿志,發誓一定要努力工作。進入工作單位之后,我積極努力,總是能提前完成領導交給我的任務,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但漸漸我發現,部門的同事都對我很冷淡,盡管我總是主動找他們聊天,單位組織的活動也積極參加,但我根本進入不了他們的圈子,自己覺得很孤單。后來,一個比我早幾年到單位的師兄悄悄提醒我:“職場的潛規則你還是不懂,你總是表現那么積極,那別人不就顯得太落后了,人家會喜歡你嗎?”我愕然,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努力工作,不拖拖拉拉,但為什么在這個單位不適用呢,我錯了嗎?我應該調整自己嗎?
點評:
文章中的年輕人小張,一個懷揣名牌大學文憑,想干點事情的有志青年,進了一間人人羨慕的國有企業,本來應該是“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他發現工作生活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的:太落后了很可能被單位“明規則”下崗裁員;太出頭了就違反了單位的“潛規則”,于是問題產生了:繼續努力工作還是調整自己適應潛規則?
看來小張還很年輕呀,但“潛規則”真的有這樣可怕嗎?非也。所謂的“潛規則”,便是“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卻在實際上支配著中國社會運行的規矩”。它是相對于“明規則”而言的,顧名思義,就是看不見的、明文沒有規定的、約定成俗的、被廣泛認同、實際起作用的、人們必須“遵循”的一種規則。
潛規則在任何一種社會關系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為人是社會的人,是處在社會復雜關系中的人,人又是具有感情的,在遵守正式規則的同時,自然也遵守某一些不成文的潛規則。舉個例子,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中,“陽儒陰法”一直是帝王們的伎倆。“明規則”:如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論語》就是說關于君臣關系應該如何啊?孔子的回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禮臣忠”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但真實的關系或者說“潛規則”是什么樣的呢?“君垂爵祿與臣市,臣盡死力與君市……計數之所出也”——《韓非子》中的“垂爵祿”的前提一定是“盡死力”,也就是說君臣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交易關系。帝王是至高無上的,他也只能把儒家放在臺面,法家的東西放在臺下,這就是更大的“潛規則“。
大家一想到潛規則就會想起一些陰暗的東西,其實非如此。潛規則既然是社會關系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遵守了,你不遵守,你就會被“潛規則”規則掉,除非你愿成為孤世英雄。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并非英雄,職場如果想清楚了也就是個謀生的地方,你可以“外圓內方”,保持里內心的清高,而對于潛規則,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是制定游戲的規則者,那么你就只能適應或者退出,但問題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國企有國企的潛規則,外企也有,民企就更不用說了,很多讓你不舒服的東西,根本不用“潛”了。
因此,這里給小張的一個建議: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吧,不要苛求百分百的讓周邊的所有的人看起來很舒服,但也不要犯眾怒。在工作中,努力工作是對的,你要體現你的價值嘛。事實上,人往往會高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作用,現實的狀況并非是小張自己的理解,更有可能的是,你的工作可能只是團隊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可能是出彩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你能干。或者說這事情你做的可能很快,但并不一定做的很好,
所以小張及時完成了領導安排的工作是一回事情,同時也要注意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多關注同事,不要只顧自己的感受;到領導那里請功領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給其他同事請功。工作中,要多與其他同事多溝通交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出去唱唱歌,喝喝酒也是必須的。同事關系相處融洽了,領導上級關系處理好了,自然不會被“潛規則”規則得如此難受。至少你可以向前段時間熱播《潛伏》中的余則成同志一樣,-----潛伏在危機四伏的職場中,保持你內心的純潔和忠誠吧。
職場貼士:【我的愛情底線】1.如果你心里有別人了,講清楚,我退出。2.如果你對別人有感覺,講清楚,我退出。3.如果你不想愛了,我放棄。4.如果你心里還有我,請忘了別人,對我好一點。5.如果你覺得對不起我,而放棄愛別人,這樣的同情我不要。6.如果你從來就沒愛過我,要么你滾,要么我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