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紅說,許多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義正辭嚴地指出對方的不是,總是顯得自己“很有理”。其問題的根源在于“應該”式思維。孩子認為父母應該毫無保留地支持他們讀研、出國,父母覺得孩子應該事事匯報,上學不能談戀愛;研究生覺得研究生部主任應該痛痛快快地答應給自己的論文把把關,指導一下,而研究生部主任覺得研究生的論文應該靠自己完成;領導覺得下屬應該興高采烈地完成沒人想干的艱巨任務,而下屬覺得領導應該照顧他的情緒。這些看上去似乎沒什么不對的,問題的關鍵是使用了“應該”。由于思維方式中用了“應該”,所以,只要沒有完成“應該”的事情,一律會被我們標上“不對、不應該、不正確、不道德”的標簽。這種心理機制,事實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既然對方“人品太差”,又何必跟他一般見識呢?這種心理機制能讓當事人在短時間內心平氣和,但背離了事實真相。需要改變的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你的思維。放棄“應該”的口頭禪,只有這樣,你才會滋生感恩的心理。
喜歡用“應該”思維思考問題的人,講著邏輯嚴密的話,擁有令一般人敬重的道德操守。他們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并用一切手段來維護這種尊嚴感,但生活往往跟他們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們所力圖維護的尊嚴,往往會被一些人不顧一切地給撕破。其根本原因是他們的邏輯只建立在自己的立場上,太少考慮對方。所以,站在雙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才是融洽相處的基石。
職場貼士:傾聽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法寶,一個時時帶著耳朵的人遠比一個只長著嘴巴的人更加討喜。在聽的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回應,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