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調整、傾訴、鍛煉、放松
據CNN的報道,在美國有68%的上班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西方對這類問題非常重視,在英國,就有專門的“壓力日”,在這一天,政府機構以及其他一 些非營利組織在全國各地宣傳壓力的危害性,并舉辦各種培訓,配發資料,幫助人們消除壓力。
據劉聰介紹,在美國,工作心理健康學已成為目前的熱門專業,但對倦怠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從組織角度,主要包括工作設計、培訓、工會、員工協助機構四大方面的措施。比如設計合理的工種配置;比如在IBM,員工正式工作時間是4天,第5天可以回家工作;比如有的公司組織一年一度的員工領導見面會,員工有機會面對公司高層提出建議。從員工層面,主要是通過自主的冥想、運動等方式加以改善。
一般人會把工作倦怠當作一種心理疾病,試圖通過心理治療等方式來“預防”或者“治療”。不可否認,心理咨詢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一定作用。通過調整個體的認識,對工作與生活的態度,以及幫助個體提高應對技能,確實可以治療工作倦怠。但李超平強調,工作倦怠更主要的病源在于“個體所在的組織”,要預防或者根治,必須從組織著手,進行相關調整,“尤其是對于單位有一定比例員工出現工作倦怠時,這種調整就更為重要”。
組織的這種調整一般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所謂自下而上,就是組織中有部分人員認識到了工作倦怠的危害性,以及其主要原因,自發地采取措施來推動組織幫助員工預防或者治療工作倦怠。
而更容易推廣或者實行的,則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就是組織,一般是由人力資源部或者工會采取措施來幫助員工預防或者治療工作倦怠。在這方面,治療工作倦怠的鼻祖Michale Leiter所開發的一套組織干預程序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這套干預程序的主要思路是:采用專門開發與設計的一套工具,對組織內部的工作倦怠程度以及成因進行診斷,然后針對每一部分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李超平說,他們在國內對這一程序進行了修訂,并在部分企業試用,效果理想。
而許燕為職業枯竭者開出的藥方是:正視、調整、傾訴、鍛煉、放松。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應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對職業枯竭有明確的認識和接受的態度。花點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長哪個領域?性格傾向于從事哪類工作?這份工作可以發揮所長嗎?是自己努力不夠還是被擺錯了位置?自己對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從工作中獲得些什么?而事實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這些?”許燕說,“當壓力事件不斷出現時,持續數分鐘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時睡眠的效果還好。在職場上,學習讓自己喘口氣也是一門學問。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歲的喜壽會場上,公開吐露他永葆青春的兩大秘訣:一個是,以單純的想法和純樸的心看事情;另一個秘訣是,喜歡工作。”
“關鍵的問題是要以人為本,喚醒人的價值追求。在管理中,也應該真正做到這一點。”李超平說,“從國外的研究結果來看,要治療工作倦怠,一方面要靠個體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個體所在單位、部門、家庭調整相關的政策、制度、對工作的安排等。只有兩方面有效結合,才有可能真正治療工作倦怠。” (本版數據來源:.ChinaHRD.net) 。
職場貼士:不要在桌子上放糖果。研究表明,如果零食在隨手可得的范圍內,那么吃零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每天吃一把巧克力豆,到了年末體重可能會增加5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