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理醫生的人,幾乎全都是敏感而聰明的。尤其是他們對人際關系的一些感悟,讓我這個做心理醫生的受益匪淺。
一位男士告訴我,他和他的同事共同有一位新疆的朋友。最近那位朋友給他們來信說,他一家人想來武漢玩幾天。這位男士與同事商量,決定讓朋友在武漢期間不住旅館,而住隨便哪一位的家中。他們兩家的房子都比較大。至于到底住哪一家,由新疆的朋友自己定。在給朋友回信時他突然想到,客人怎么好做選擇呢?客人選擇任意一家,都有著得罪另一家的風險。我們自己可以不這樣認為,但客人卻不會完全不顧忌。本來是想替客人著想的,卻把客人置于尷尬的境地,當真是事與愿違了。于是他給朋友回信說:我和我的同事商量好了,你們在武漢期間住在我家。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這樣的情形,你以為是在替別人考慮,實際上卻可能沒有。“設身處地” 四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還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孩子生日時,她的一位女友給她的孩子送了一件較貴重的禮物。那位女友沒有孩子,于是她便想立即買一件價值相當的禮物送給女友本人。在尋思買什么禮物的時候她意識到,這么快地“還情”是不恰當的,那樣做在對方看起來無異于是一種對友情的誤解和拒絕。還不如把這份給孩子的禮物所表達的友情暫無回贈地珍藏起來,象釀葡萄酒一樣,讓它慢慢地發酵和醇厚。情感最終是會反回到那些付出了情感的朋友身上的,但不必在此時此刻。
說起來這些都是小事。但一個人所處的人際環境卻是由這些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制造而成的。性格之所以是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你的性格決定了你的人際環境。
做人并不難。那些覺著做人難的人,是因為他們忽略或者輕視了這些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點點滴滴。
職場貼士: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要太過于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