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曾受過焦慮的折磨。學生為考試而焦慮,職員為工作表現而焦慮,管理層為公司的長遠發展而焦慮。經常憂慮,易于疲倦,莫名的腸胃不適,緊張或坐立不安,難以入睡或保持沉睡,暴躁易怒……這些癥狀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清楚:我們在為什么而焦慮。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可以分成三種:
(1)現實焦慮或客觀焦慮。這類焦慮的原因是生活中的客觀事件,例如考試、求職或擺在眼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當事件或問題解決以后,焦慮自然也就消失了;
(2)神經性焦慮。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層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人的生物本能,遵循"享樂主義"原則。超我代表的是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支,控制本我,使人的行為符合社會規則。自我則在本我、超我和現實中間起著協調作用。一些不為社會所允許的本我沖動將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神經性焦慮正是由于這些不受歡迎的、被壓抑的本我沖動快要侵入意識引起的。
(3)道德焦慮。當本我沖動違背超我嚴格的道德標準時,就會引發道德焦慮。超我正是借助它完成對本我的控制。
為了應對焦慮,可有以下幾種策略:
(1)積極策略。采取行動來改善使你感到焦慮的事件,或者,哪怕你只是努力使事情看起來好一些,也是非常奏效的;
(2)回避策略。假裝這件事情不存在。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
有趣的是:男女在對待焦慮的策略上也有很大的差異。男性更愿意關注癥結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通過解決問題來克服焦慮。而女性更關注如何減輕伴隨問題產生的情緒壓力。事實上,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如果焦慮源有較好的解決方法,則問題中心策略較好,反之,情緒中心策略較好。
職場貼士:與人相處:與人相處要碼頭、態度和氣,即使有一定級別,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與別人說話,如果一味好辯逞 強,只會讓同事們對你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