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驚人:
有那么多人都遲到,說明盡管這些人知道按時上班的職業要求,但可能會認為那是別的行業的要求,或者僅僅是紙上的要求,或許他們平時就享受著可以遲到的“待遇”。
評說對象:
2005年元月4日,是新的一年國家機關公務員上班的頭一天,新華社記者對六個省府公務員按時上班情況進行實地采訪,發現多數省府遲到者眾多。陜西省政府有一半人遲到,安徽有367人遲到,遼寧有200余人遲到。
原文鏈接:
燕趙都市報:遲到不該成為公務員的“待遇”
2005年元月4日,是新的一年國家機關公務員上班的頭一天,新華社記者對六個省府公務員按時上班情況進行實地采訪,發現多數省府遲到者眾多。陜西省政府有一半人遲到,安徽有367人遲到,遼寧有200余人遲到。(《青島早報》1月5日)
一些省級政府機關官員新年上班的頭一天就大面積遲到,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一種“習慣性表現”?如此眾多的人新年上班第一天遲到,可能有多種原因,但筆者認為,深層次看,是因為這些人有著共同的職業認同感。
有的省府機關有一半人遲到,表明大家沒有“遲到”概念。按時上下班,是所有從業人員都十分清楚的職業要求。有那么多人都遲到,說明盡管這些人知道按時上班的職業要求,但可能會認為那是別的行業的要求,或者僅僅是紙上的要求,或許他們平時就享受著可以遲到的“待遇”。
上班不遲到,有的機關雖然也有要求,但并不十分嚴格,從筆者在機關工作20多年的體會看,這種事情是抓一下好一陣,過后反反復復,因此不少機關只好“經常抓”。這主要是因為遲到早退不算什么問題,既不影響升官,也不影響評比。“經常抓”本身就是一種縱容,說明是一種能夠“容忍”的“小事”。“小事”大家犯一下也不是什么大問題。說到底,這些人缺乏職業壓力感。現在人們都擠著做公務員,可能就同這種“有實惠、沒壓力”的現狀有關。
職場貼士:學會適當地說“不”,畢竟沒有人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