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什么都在長高,就是大學生的身價沒有長高;相反,還在一個勁地往下掉。而2005年的那場大雪又來得特別早,特別大,終于研究生的價值防線也守不住了——中國的職場的“優質股”經過20多年的攀升,在2005年開始進入調整期。
而進入調整期的另一個標志,民工的身價開始上漲,其中包括“隱性收入”的增加。
復旦大學研究生會的調查顯示,研究生就業最大的障礙是學生期望與企業條件的差距太大,在研究生起薪下降的行情下,近四成研究生的期望薪資還停留在5000-7000元。但是“下降”從去年或更早的時候就已露出端倪,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先叫苦連天,把自己形容為“夾心餅”,講實操比不上大專生,講理論比不上研究生,而研究生也感到上有“海歸”堵截,下有大學本科生追擊。
到頭來才發現,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某國企人事經理坦言,“本科生肯做事,研究生兩年多時間并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心態卻很高,讓他從基層職位做起,他還心猿意馬想跳槽”。而“海歸”也有“水土不服”的難處,身價也一落千丈,淪為了“海帶”,有的已與大學本科生看齊。
其實,這里并不存在“誰搶誰的飯碗”,而是整個就業環境造就了人才的“降級使用”,一方面,以往上了大學就被視為“社會精英”,屬于社會的金字塔,現時卻是多如“過江之鯽”,“社會精英”已重新定義,要么有特殊化貢獻或特別才能,要么很有錢,所以現時不能以讀過大學而自封“社會精英”。
龐大的“大學生職業群體”加上眾多的“海歸派”,與過去相比顯得過于狹窄的就業層面,與現時的“民工潮”有何兩樣?
可以這樣理解,改革開放之初的高速發展與人才的斷層,造成了大學生比金子還貴;現時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讀大學如同發達國家成為“平常事”,而金字塔的頂端永遠都是尖的,容納不了的就要滑落下來,君不見美國滿街都是大學生,那里的大學生什么活兒都干。以前,我們說“國家培養一名大學生容易嗎”,現時則說“一個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容易嗎”。
但是,民工的行情在調整期則是“逆市而上”,這得益于經濟規模的擴容和升級換代,還得益于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如果說,大學生與民工剛好處于職場金字塔的兩端,他們都面臨心態的調整,一個是“往下調”,一個是“積極提升”。在這里,倒是“往下調”不容易做到,但是除了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又能做什么呢?難道求助于“運程”、“占卜術”?
職場貼士:職場新人:職場新人應樹立穩重、嚴謹的形象,遵守紀律,從點滴做起,沒有一個上司喜歡下屬踩著鈴聲進辦公 室,手里還抓著沒來得及吃的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