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人們常用職業習慣、職業性格甚至是職業操守來表述一個人職業化程度。這是職業化通俗的表達方式。
職業化是一種潛在的文化氛圍,在職場上大家都用同一種語言說話,用同一種行為和道德準則來辦事,而一個非職業的人是和他們合不上拍的。
入世以來,外貿進入中國,內地員工在這方面也在進展、在進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一般的企業里,許多人遇到自己認為不公的事情的時候,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反應是“對我不公平我就不干了”。可是外企員工呢,遇到郁悶的事情的時候可以表達出來,但事情還是要做的,他們的思考非常積極。拿目前很多外企實行的彈性工作制來說,過內的一些企業實行起來就有困難,企業管理規范程度是一個方面,員工職業化程度跟不上更是許多企業不敢輕易嘗試的原因。我國企業不僅僅缺乏專業人才,更缺乏職業化的專業人才。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用職業習慣、職業性格甚至是職業操守來表述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這是職業化通俗的表達方式。
當柯南道爾在《血字的研究》的第18頁才道出福爾摩斯是如何第一眼就看出華生醫生到過阿富汗時,我的好奇心已經象華生一樣,被撩撥得心癢難捺了。但老實說我對福爾摩斯的答案很有些不滿意,他是這樣說的:“這位先生,具有醫學工作者的風度,卻是一副軍人的氣概-------”盡管他后面用了諸如皮膚的顏色等等非常“實在”的觀察,但“風度”、“氣概”這樣的詞匯實在太虛了,讓人多少覺得這是作者無能為力之下的故弄玄虛。
一個人的改變,一種人格特性的塑造,不可能完全來自于職業,可能用“生活”這樣一個詞匯更精準些。但毫無疑問,人們通常是以職業來定位社會角色,而不是套用空泛了的生活。在一個正在進入職業化的社會里,職業比生活具有更具體也更準確的代表性。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一個人選定自己職業時,他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選擇了自己要做一個這樣的人。
在職場中,真正能笑傲職場的是那些句有效率意識的職業人。比如,參加商業活動,不同人的收獲往往不同。有人只是按程序參加活動本身,活動結束后,及時整理會議期間的有關資料,并進一步分析、推理,甚至有時還能得出至關重要的情報性結論。
只有職業化的人才能具備高效率。效率意識體現在不斷改進工作方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某件工作。這里有個“阿笨烙餅”的故事。有一個國王,看上了平民阿笨的未婚妻,欲想霸占,又怕有失風度,于是便把阿笨“請”來要他完成一項在國王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在一個同時只能烙兩張餅的鍋中,3分鐘內烙好3張餅,每張必須烙兩面,每面烙1分鐘。按照常規最少需要4分鐘,可是阿笨改進了工作方法,他先烙兩張餅,1分鐘后,把一張翻烙,另一張取出,換烙第3張,又過1分鐘,把烙好的一張取出,另一張翻烙,并把第一次取出的那張放回鍋里翻烙,結果3分鐘后3張餅全烙好了。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效率意識的一種含義,更說明了效率意識的重要性。
職場貼士:傾聽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法寶,一個時時帶著耳朵的人遠比一個只長著嘴巴的人更加討喜。在聽的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回應,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