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進入社會雖然不過一兩年,但面對生活的壓力、聚會時囊中羞澀的尷尬、圈中“月光公主”的“美譽”,讓年輕人不得不考慮起“理財”這碼事。
認識自己才能建立目標
那么,理財之路怎么走?規劃師告訴我們,理財的第一步應該是認識自己,包括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收支狀況,然后作出具體的目標規劃。
風險承受能力其實是由主觀和客觀兩方面決定的。主觀上當然是指自己的風險偏好,主要由個性決定。有些人膽子大,很有冒險精神,他就是不愿意進行平穩的投資操作,就是喜歡“玩個心跳”;有些人膽子比較小,不喜好帶有“賭博”性質的投機行為,就喜歡安安穩穩地賺點小錢。
風險承受能力更主要地是體現在客觀條件上。如果一個年輕人極富冒險精神,但他的父母喪失工作能力還需要靠他贍養,他怎么可以把每個月的大部分收入拿去買股票?如果有人非常想炒期貨,但他根本沒有積蓄,他除了找個模擬軟件,“過把癮就死”,還能怎么辦?
因此,只有認清自己的個性、現實具備的收入能力和家庭負擔狀況,才能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制訂出合適的理財計劃,選擇好貼切的投資品種和工具。
順序巧安排 先易后難好
制訂理財規劃的主要內容,就是安排好自己的理財需要,把大大小小的人生財務目標羅列出來,然后根據輕重緩急,標出先后順序,不求“一網打盡”,但要分時分段“各個擊破”。
剛進入社會,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等重大事件都等待解決。這個時期一般會持續2—5年,這時候也是未來家庭的財富積累期。年輕人最好能讓自己按照先聚財、后增值、再購置住房的順序,制訂自己的理財計劃。
而且,由于缺乏理財和投資經驗,給自己設立的第一個理財目標的“門檻”最好能低一點,難度不要太高,所需達到的時間在2—3年之內最好。當達到第一個目標后,就可定下難度高一點、花費時間約3—5年的第二個目標。比如對于一位月入4000元的廣告公司職員來說,一年內積累1.5萬元為自己購置工作必需的筆記本電腦,就比兩三年內購置一套酒店式單身公寓,更適合作為自己的第一個理財目標。
此外,理財計劃制訂以后,每年至少“體檢一次”,以便根據實際狀況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一步從“節流”做起
計劃制訂好了,就得開始行動。年輕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收入不高,很多人都覺得“無財可理”。在這樣的情況下,理財的首要任務就成了“節流”。俗話說“勤由儉來敗由奢”,但現在的社會新鮮人很多都是“都市月光族”,每月收入兩三千、三四千元,大部分用于房租、在外吃飯、朋友聚會和逛街購物上,每到月底錢包就空空如洗,工作一兩年后還沒有什么積蓄,這樣是絕對不利于理財的。
不少年輕人喜歡提前消費,比如早早買車,也有人喜歡用信用卡透支消費,還有些人特別喜歡購買名牌,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消費習慣,對于年輕人的財富積累有很強的破壞力。
因此,對于年輕一族來說,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通過日常生活的勤儉節約,“省出第一桶金”才是上策。
注意收益率和時間的匹配
“節流”之后,自然可以產生一些積蓄,然后就可以慢慢開始進行投資了。在選擇投資品種前,還需要特別提醒年輕人的是,一定要注意理財目標的時間與理財方式的匹配問題。
職場貼士: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