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心理學大會”議程之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許燕作了名為《職業枯竭與心理健康》的公眾科普報告。講座結束后,許多聽眾當場找她,希望得到幫助。在隨后電話互動中,不少人問她同樣的問題:“我現在的癥狀跟您說的完全一樣,我該找什么樣的大夫治療?”
對此,許燕教授表達了她的憂慮:在職業枯竭逐漸成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數人對它還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應對能力。
所謂職業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壓下的一種身心俱疲的狀態。1961年,一本名為《一個枯竭的案例》的小說在美國引起轟動,書中描寫了一名建筑師因工作極度疲勞,喪失了理想和熱情,逃往非洲原始叢林。從此,“枯竭”一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樣的事現在越來越多地在我們身邊上演,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職業枯竭高發期。”
許教授告訴記者,職業枯竭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國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我國學者20世紀末才開始關注。
不久前,北京安貞醫院公布了其歷時10年在70萬人中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腦梗塞、腦出血等急性腦猝死,35歲年齡組的男女發病率分別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歲年齡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歲年齡組的女性增加了32%。同時,青年心理與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心臟病發病年齡降至30歲。
幾年前的一個報告也讓許教授記憶猶新。報告中說:北京中關村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壽命比10年前縮短了5.18歲。許教授說,這說明,我國目前的中青年群體,尤其是知識分子中,職業枯竭現象十分嚴重。
許教授介紹,職業枯竭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群體及自我評價低者。調查顯示,作為心理從業人員的心理咨詢師,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質,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業,占總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師,占20%;此外是新聞工作者、警察,醫護人員等。
在許教授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記者看到這樣一個例子:2002年,陜西一位年僅25歲的女教師因患嚴重心理疾病,服毒自殺。她在遺書中說:“干事沒頭緒,遇事急躁,心里很難受,感覺壓力太大”。
許教授介紹說,職業枯竭主要表現為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擊性行為等。她說,如果某人出現精力不濟、極度疲乏、以及失眠、頭痛、背痛、腸胃不適等癥狀,極有可能是患上了職業枯竭。許教授提醒,并非一切身體的病變都是因為職業枯竭———當你出現身體不適時,首先應去醫院進行排除檢查,如果病理上找不到任何異常,就應該考慮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談到職業枯竭的危害,許教授憂心忡忡:除了容易出現因業績差、熱情下降而帶來職業道德缺失、消極怠工等狀況外,還容易引起家庭危機。談到日益強化的社會壓力對個人的影響時,許教授說,社會的發展是一己之力所不可控制的——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進程,但可以調整狀態,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
職場貼士: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