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初涉職場出現“適應不良癥狀”
小孫昨天結束了在某出版社的畢業實習,臨走時頭一次跟幾位老師說“再見”。在兩個月的實習期里,她進出辦公室從來不招呼人,“要我每天都叫王老師、張老師,我叫不出口,而且也太煩。”現在像小孫這樣的實習生還真不少,接收他們實習的單位很為這些“小公主”“小王子”的表現頭痛——
自由散漫責任心差
小張剛剛進入某國有企業實習,無拘無束的她對公司嚴格的規章制度很不適應。因為邊干活邊聽MP3,辦公室主任說了她好幾次,她卻不以為然。結果實習不到半個月,公司就請她走人了。“她不僅自由散漫,經常遲到早退。布置的任務能拖就拖,一到下班的鐘點,她扔下手里沒干完的活,走得比誰都快。”本來公司還很欣賞她的專業能力,但無組織無紀律的工作態度讓他們最終決定放棄。
一哭二鬧三辭職
不少大學生從小過著眾星捧月的生活,從未挨過批評。“領導那種挑剔的眼神像一把寒刀插在我的心頭。每當這時候,我的眼淚就止不住掉下來。”剛進實習單位的雯雯前兩天在領導面前大哭了一場,弄得領導一時手足無措。不少心高氣傲的男同學遇到問題就敲桌子拍板凳的,跟人強詞奪理,動不動就不干走人。
父母成了“排頭兵”
某名牌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小高想去找個單位實習,但他覺得自己一家家打電話去問“挺沒面子”的,就讓父母托朋友找實習單位。輾轉之下終于找到了一家不錯的公司,但小高還不好意思一個人去。“人家又不認識我,把我轟出來怎么辦?”無奈之下,父母只好把兒子送到實習單位。
青年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大學生在實習單位出現種種“適應不良癥狀”,主要是不適應從學校到職場的環境轉變。他們既沒有擺脫學生的角色,又不明白職場的規則。“職場沒有那么多耐心的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你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等待你從不會到會,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專家建議,大學生實習時必須學會主動,懂得在挑戰沒有到來之前做好應有的準備;盡可能快地熟悉職場規則、增加社會經驗;不要總是覺得委屈和不被理解,首先要想怎樣改變自己。家長也應該多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包辦”只會適得其反。
職場貼士:如果知識、能力相當,唯一能讓我們勝出的,就是素養!而機會,只是素養之后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