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個仔“食老竇”食到幾歲?
城鎮新增勞動力只有一半能就業,20多歲難自立緣于職業培訓缺位
南方網訊 隔壁劉姨的兒子在家呆了兩三年了,鄰街李伯的女兒初中畢業后就沒找到工作。環顧四周,已經成年仍“食老竇”、靠父母養活的“待業青年”還真不少。社會學家稱他們為“新失業群體”,在網上,網民則形象地叫他們“啃老族”。這支“2030”的失業軍團一直沒有引起各方關注。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中聯的一份提案使這個群體浮出水面。
現象:無所事事一覺睡到11時
廣州市東山區的蘇姨今年50多歲了,幾年前下崗后,一直在做鐘點工,每個月能賺兩千多塊。可她總覺得錢不夠用,“沒辦法,19歲的兒子沒事做,在家呆了三年了,我這個年紀還要賺錢養他”。蘇姨做鐘點工每個小時賺10塊錢,每天要坐著公共汽車從城東到城西,跑上五家,為了省點錢,中午還要趕回家吃飯。
兒子每天睡到11時,起床打打電腦游戲,下午出去轉轉,晚上回家看看電視,一天就過去了。“沒辦法,初中畢業什么都不會,找不到事做”,蘇姨雖然著急,還是在為兒子開脫。
家住流花公園附近的黃仔今年20歲,最近又失業了。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黃仔就總是處在就業、失業、再就業、再失業的狀態中,一晃就是兩年了。他干過保安,當過網吧管理員、售貨員,可最長的也只干了半個月。有時是老板炒他,有時是他炒老板,“太累了,才掙800多塊,沒著數,零花都不夠”。黃仔吃住都在家里,“食老竇”,隔三差五還要從媽媽那里要點零花錢。
江中聯委員在《關于積極穩妥安排“新失業群體”的建議》中指出,像蘇姨兒子和黃仔這樣的“新失業群體”已經超過“老失業群體”。勞動部《2003-2004:中國就業報告》指出,當前正面臨自然新生勞動力的高峰期,專家統計,城鎮新增勞動力中只有40-50%能夠實現就業。新成長失業青年增幅為63.2%;勞動力市場普遍出現的青年就業問題正在成為主要矛盾。
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廣東的狀況:廣東省社會和勞動保障廳調查顯示,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城鎮新成長失業青年為13.56萬,人數已經超過就業轉失業人員,也就是俗稱的“下崗”人員。而在需要就業的人群中,16-34歲年齡段約為50.15萬,占總量的83.98%。
探因:忙于應試職業技能誰來教
江中聯調查發現,“新失業群體”缺少技能,缺少社會閱歷,無穩定收入,絕大部分靠“食老竇”生存。隨著父母退休收入減少,或者下崗經濟來源減弱,“啃老族”的經濟支柱也會日漸衰弱,甚至會面臨生存危機。
“啃老族”為何無法就業?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孫立平分析,從成長的環境說,他們絕大部分是最初的幾代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小皇帝”,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而在以升學為取向的應試教育中,在中等教育階段,他們又沒有得到專門的職業技能訓練,在就業市場中沒有什么優勢可言。
即使是短暫就業,“啃老族”所從事的也大多是第三產業中的“青春飯”,如售貨員、服務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能得到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
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啃老族”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孫立平認為,目前“新失業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步入應該成家立業的年齡階段,沒有穩定的工作,負擔又日漸沉重,社會穩定將經受考驗;另一方面,現階段,“老失業群體”已經達到峰值,今后所增加的失業人員將會主要來源于“新增勞動力”部分,我國未來的社會保障制度面臨挑戰。
問計:低保救濟不如貸款助自立
江中聯委員建議,首先政府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幫助他們就業。建立“新失業群體”的動態檔案,建立有效的管理辦法,為妥善安排培訓、就業打好基礎;要就業,須有“一技之長”,政府要加大各種職業教育培訓的投入,“啃老族”沒有經濟來源,技能培訓應該免費;同時,我國應推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從根本上解決青年就業問題。
江中聯委員認為,在就業安排上,也應“面向下一代”,優先安排“啃老族”。“‘新失業群體’可以工作二三十年,與其讓父母養活他們,不如給工作崗位,讓給他們養活父母”。
對于自謀職業者,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予以扶持,比如在起步階段免征稅費,提供小額貸款。“與其發低保救濟,不如給資金發展”。
職場貼士:職場新人:職場新人應樹立穩重、嚴謹的形象,遵守紀律,從點滴做起,沒有一個上司喜歡下屬踩著鈴聲進辦公 室,手里還抓著沒來得及吃的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