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2008年年初,《工資條例》起草列入有關部門議事日程,3年之后,依然陷于僵局。據報道,在關鍵問題上,各部門仍未達成一致,比如,有關最低工資以及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規定,遭到了來自全國工商聯等部門的反對;有關“同工同酬”的規定,則受到國企和相關部門的詰難。草案無法上報國務院,出臺之日遙遙無期,勞動者望眼欲穿。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某種意義上靠的是基本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價格的扭曲,在經濟學家那里,這叫“人口紅利”。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人口的構成中,青壯年所占比例較大,勞動力供應充沛,為經濟擴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對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經濟來說,“人口紅利”不啻福音,但對于勞動者本身來說,則形同“魔咒”:招工站前的長長隊列,使勞動者在資本面前毫無討價還價的余地。
勞動者的弱勢地位由于某種體制性安排更加明顯。在中國,工人有自己的工會,他們也算是“組織起來”的。但維穩卻事實上成為其最重要的職能。所以身處體制性不利境地的勞動者及其組織,以自己的智慧,發明了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利益博弈機制,所謂的“三方協商機制”,希望通過資方、勞方和政府聯手,解決勞資間利益糾紛。
實事求是地說,這一機制不是沒有作用的,同樣實事求是地說,這一機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為不希望勞資之間發生沖突,不希望企業成本提高得太快,不希望中國產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過快,不希望因為勞資糾紛影響國內外的投資客及其投資熱情,政府在“三方協商機制”的運作現場,既沒有那么中立,也沒那么熱心,勞資之間因為勞動力供應過剩而造成的力量失衡,并沒有因為“第三方”的介入而恢復平衡。
“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這一戰爭史上獲得無數次證明的邏輯,在《工資條例》的制定中,再次獲得證明。無論最低工資、企業欠薪、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還是同工同酬,勞動者希望獲得的任何進展,都遭遇企業方的公開反對和行政部門不公開的反對。僅從其聽憑國企在長期用工崗位上,隨意使用短期的“勞務派遣工”,容忍國企以減少成本為理由,對不同用工性質的員工實行“同工不同酬”,就足以明白,在《工資條例》的博弈中,掌管國資的部門是只認資本不認人,盡管這些人被稱為“國企主人”。
在勞動者只能“被代表”,無法直接到位的情況下,要資方主動退讓,或政府突然積極行動,都是不現實的。勞動者可以期待的是:第一,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到了實質性啟動的時候,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內需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官員立場有可能隨之轉變;第二,中國“人口紅利”正快速消失,勞動力市場的供不應求,日漸顯現,工人用腳投票,已經產生無言的威力;第三,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勞動者突破體制性障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效益,而且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應,經濟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對沖,將令各方對勞資糾紛有新的認識和應對;第四,其他某種尚難逆料的體制變化。
當這些變化終于發生,并開始重塑勞資關系時,今日被勞動者寄予厚望的《工資條例》及其核心內容,卻可能已成“明日黃花”:今年春運之前,浙江一些大型民企已開始推出農民工工齡工資,因為追求質量、品牌、創新的企業不能容忍員工過高的流失率,出于利己的動機,企業開始主動調整同勞動者的關系。
如果對如此前景抱有信心,勞動者一者可以等待“體制的覺醒”,像“等待戈多”一樣地等待《工資條例》出臺;或者可以個體的方式,在全國選擇相對“仁慈”的地方和企業,流向那里。至少在目前看來,這后一種策略可能更為現實、可行和有效。職場貼士:形象和素質不是外在和內在的兩面,審美能力、舉止體態、掌握進退,無時無刻不外化著人的內心和質地。
下一篇:處女座:最討人厭的職場之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猶豫不決浪費無數機會 面對機遇需學會取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