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產生“流行病”
年初,本應是滿懷激情地制定新一年工作計劃、展望職業發展前景的時候,不少人卻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往日摩拳擦掌、大干一場的熱情無影無蹤。這種職場綜合癥——職業疲倦,正大面積向職場人襲來。中華英才網近日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職場人對工作感到疲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許燕認為,“職業之癢”已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并呈增多趨勢。
上海向陽生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顧問竇吉認為,激烈的職場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是產生厭職情緒的直接原因。一些白領工作壓力過大,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久而久之身心疲勞;反之,另外一些人工作壓力過小,絲毫沒有來自外界的壓力,工作沒有成就感,容易產生沮喪情緒,對工作反感。
厭職情緒的高發群體
調查顯示,公務員、警察、記者、教師等職業群體是厭職情緒的高發群體,女性職業人出現厭職情緒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竇吉認為,這與這些職業群體所處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密切相關。以心理咨詢師為例,他每天接觸別人的困難和問題,要隨時準備給予求助者新的建議和觀點。倘若不能及時補充新知識,長此以往,知識儲備不斷減少,直至透支,職業疲倦便自然產生了。醫生和警察這些職業,工作環境特殊,有時需要長期在危險的環境下工作,也容易令人感到倦怠。
此外,平衡家庭與事業關系上的困難、知識更新帶來的高要求、職業發展遇到玻璃天花板等問題,也可能導致人們工作熱情下降,產生厭職情緒。
職場“抗壓”正當時
其實,厭職情緒也是一種“病”。它會讓你漸漸失去工作的沖勁和動力,刻意與同事保持距離,對工作的意義產生懷疑,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及時找到走出厭職情緒的突破口,職業生涯發展將受到嚴重的威脅。而眼下,正是尋找到這個突破口的好時機,因為大多數人會在年初粗略設計自己一年的工作計劃、充電計劃和休閑計劃,如果安排得當,就能有效抗擊職場壓力。
●根據壓力大小,適當安排工作。
竇吉建議根據自身工作壓力的大小,有針對性地安排工作。壓力過大的人,要注意調節工作節奏,合理分配工作和生活時間??梢詮膬煞矫嫒胧郑旱谝?,嚴格設定自己的工作時長,只在規定時間內工作;第二,為家庭或個人生活設定目標,在工作和生活中求得平衡。
工作壓力過小、缺乏成就感的人,則應做好職業規劃,樹立短、中、長期職業目標,避免做“溫水里的青蛙”。
●注重學習,制定充電計劃。
充電不但能夠更新知識,提高工作能力,同時也是進行自我調適的重要手段。白領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時,也不妨把充電計劃設計得更豐富些,或者向老板多爭取一些培訓機會。知識儲備增加了,不但有助于重拾工作熱情,將來還可能得到更高的回報。
●建立社會交際網絡,借助外力化解。
學會利用外部資源來化解職場壓力,如多結交朋友,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社會交往資源的豐富,能使工作在生活中所占據的比例下降,也可通過發現生活中積極的一面,來抵消工作壓力太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職場貼士: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要太過于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