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些高素質的求職者主要將目光定位在知名跨國公司;現在,隨著國內有潛力的民企用人策略的調整,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把目光投向民營企業。
春節后不久,休養生息之后的楊小姐把自己的辦公地點從北京國貿2遷到了國貿1,楊小姐年前的工作是畢博(原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師,如果沒有其他意外,楊小姐肯定會穩穩妥妥地繼續升級,不過楊小姐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跳槽,因為她覺得年后要去的這家頗具國際聲望的咨詢公司可以幫助自己實現“人生一大飛躍”。
如果說楊小姐這樣的變遷還只不過成為朋友之間交流稱贊的話題,那么不久前上海一汽原總經理南陽就任民營汽車企業吉利集團總經理的新聞,就足以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人才流動市場。
有人說,歲末年初,最紅火活躍的當屬人才流動市場,此話一點也不夸張。求職者如楊小姐這般辭舊迎新的不在少數;求才者如吉利集團渴望引進人才在新的一年拓展業務的更是不計其數,當然也少不了忙碌中偷著樂呵的獵頭公司。
跳槽反跳槽 企業費思量
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都是職場人士跳槽的“多發期”,也是職員企業跳槽與反跳槽戰爭開始之際。
對個人而言,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也是個人重新規劃未來的時候。因此,績效考核后按照業績兌現,然后跳槽,這似乎也成了企業一些員工的年底“三部曲”。楊小姐就是典型的一例。盡管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職位已經很令人羨慕,但楊小姐的目標是進知名商學院深造,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的資歷將更有利于申請,所以楊小姐年前就做好準備聯系各大咨詢公司,對她來說,薪酬倒不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積累有用的資歷才是最重要的。
一項關于“跳槽”的專業調查顯示:參加工作以來,跳過一到兩次槽的被訪者占調查人數總數的46.5%,跳槽3到
5次的占43.7%,少數被訪者(9.8%)跳槽超過6次以上;且近2/3的被訪者表示:如果有可能,還會繼續跳槽。
大學畢業才兩年的小李因為興趣原因先后已經換過3次工作,春節后從事的這份工作是在一家去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保險公司做培訓師,小李認為,因為公司剛剛開始發展,自然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培訓這一行也是自己所感興趣的。
既然現代人多次變換工作已是大勢所趨,對企業而言,如何留住人才的挑戰也就更加激烈。
該項調查還顯示:20.5%的被訪者認為最能留住人才的企業,應該“有一套合理的競爭機制,能夠人盡其才”;19.3%的被訪者認為“將員工置于最適合的崗位,以發揮他們的才能”;16.9%的被訪者認為應該“給員工較高的薪水”;16.3%的被訪者認為“制定合理的薪金制度”更加重要。
職場貼士:戴上電話耳機。我對此抗拒了很長時間,因為這樣看上去很傻,可其實卻很舒適。而且,它讓我在打電話的時候能踱步子,雖然這也很傻,可是卻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