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與亞洲女性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亞洲女性論壇今天在北京大學舉行,近300位來自亞洲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亞洲十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大使夫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促進男女和諧發展,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題下,就經濟生活中的兩性角色、促進男女平等、探討男女和諧發展的道路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出席了論壇。
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亞洲女性論壇主席彭佩云在講話中說,婦女是一支偉大的人力資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正在發揮著"半邊天"的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男女兩性的發展還不均衡;輕視、歧視女性的舊觀念還程度不同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程度依然偏低;就業和再就業困難較多;女性創業依然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女性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她還對參加論壇的女界佼佼者提出希望。她說,你們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和不凡的業績躋身于過去僅為男子所擁有的世襲領地,有的已成為一些領域的領跑人。你們是婦女的驕傲。希望你們繼續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要關注廣大工農婦女,團結和幫助她們共同發展。
論壇執行主席魏雪在發言中談到,隨著知識經濟成為社會主流,女性在社會和職場的角色已經開始劇烈變化。女性在各行業的出色表現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另一方面,現代中國女性在家庭、職業、社會中所感受到的角色困惑與矛盾是前所未有的。這種角色定位的困惑伴隨著嚴重的不安全感。在經濟高速成長的今天,女性群體仍然是弱勢群體,經濟的增長并不等于女性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也不簡單等同于女性的進步。女性參政比例下降、男女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就業難、女性在業率低、男女收入差距大等等,在中國真正要實現男女兩性平等和諧的發展,需要周而復始的努力。她呼吁說,現在大家都在談構建和諧社會,而男女發展的不平等不和諧勢必影響和諧社會構建。因此男女和諧發展的問題需要有來自更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推動。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國英根據此前論壇與新浪網一起做的"中國男女理財狀況調查",發布了調查報告。報告說,從公共領域來看,參與調查者對女性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都做出了積極的評價。有60.5%的填答者認為"女性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與男性差不多,都不錯"。 從家庭領域來看,調查數據顯示已經有不少妻子的收入可以與丈夫相提并論。有94.6%的被調查者都贊同"男女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收入"。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看,統計數據表明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提升婦女的地位。比如:從男女在職場上的地位和權力關系的方面來看,統計數據顯示不僅從量上看男性的層級/職位普遍高于女性,而且從質上看男性占據了較具權威性的職位。
73.0%的被調查者所在單位中男性的層級/職別高于女性,女性的層級/職位高于男性的只占8.3%。被調查者工作單位的一把手為男性的占絕大多數(88.7%),為女性的只占11.3%。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在職場中占據較高層級/職別的比例逐漸提高;女性占據較高層級/職別的比例逐漸降低;男女職場地位接近的比例也逐漸降低。這說明隨著年齡的提高,女性逐漸失去了在職場上的地位優勢,男性在職場上的地位優勢逐漸顯著,男女在職場上的差距逐漸加大。而且,從被調查者的主觀愿望來看,85.9%的被調查者希望工作單位的一把手是男性,只有14.1%希望單位一把手是女性。所以,無論是現實層面還是主觀層面,男性都占據著職場一把手的位置。女性在現實層面的弱勢地位也降低了人們對于女性占職場主導的期望值。報告顯示,人們對女性的勞動價值有著普遍的認可,但是若在事實層面和觀念層面深入觀察,可以發現女性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仍與男性有較大差距,與女性目前所達到的教育水平和她們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并不完全相符。人們對女性企業家實現自我價值有著積極評價,但對女性精英的能力又存在一定的懷疑。
臺灣婦女精英聯盟理事長黃喜惠女士在發言談到"女性的職場身分已不再被視為「貼補家用」,而是女性追求經濟獨立、開拓個人才能與自我實現的象征;女性正以更積極的特質,結合智慧與才能,融入一向以男性為主的創業新領域。"
據悉,本界論壇的論文、報告和嘉賓的精彩對話,經有關專家的整理后將結集出版。
職場貼士: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