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筆者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其在信中闡述了自己從內地一所民辦大學畢業后的痛苦經歷。他說,本想憑借自己的實力參加公務員考試,可還未過第一關,即鬼使神差地被淘汰;也報名參加一事業單位的角逐,門衛硬是不讓進門,說上級領導發話了,非正規大學畢業生不予接待;而到南方來打工,也有不少企業戴上“歧視眼鏡”。如果不看文憑,還有錄用的可能,而一旦得知是民辦大學畢業的,即刻“變臉”。甚至有HR經理當著他的面說:“民辦大學畢業的,準不是什么好東西!”
而類似的現象絕非個案。筆者便曾見到,有些從民辦大學畢業的學生懷揣不被社會承認的文憑,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花錢買個假證進廠。真文憑不及假證書,能說不是社會的悲哀?
如果要說法律制度不健全,筆者認為那是借口。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便明確規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民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學、就業、社會優待以及參加先進評選等方面享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權利”。緣何這些學子拿著同樣被國家承認學歷的文憑,走上社會便得不到相應的禮遇呢?是因為民辦大學的文憑含金量太低還是其學子能力太差?筆者認為未必是。而是世俗的觀念在作祟!
在我國,談到大學,非清華即北大。因為他們在政府的庇護下成長,終成中國高校的航母。頂尖師資、優秀學生、先進設備、優惠政策……該有的資源都被他們占齊。而民辦大學,自食其力、自負盈虧、自生自滅。相比之下,孰優孰劣,孰強孰弱,一見便知。雜牌系列、野雞一族,這些具有諷刺意味的稱謂往往成為民辦大學的代名詞。“喝不到政府的奶,我們想長大難啊!”一民辦大學的校長如是說。
觀念改變決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辦大學與民辦大學生的處境將大幅改觀。
其一,強化法制的執行力度。在我國,很大程度上說,不是缺少法令制度,而是缺乏執行的勇氣與決心。如果在西方發達國家,有幾家單位敢在眾目睽睽下公然藐視法令法規?明目張膽說“非正規大學生不要”?如是這樣,可能招聘單位或個人早已被告上法庭。可在我國,總以“民意難違”為借口,任憑自己權益遭受侵犯而無人對簿公堂。導致法律如同一種擺設。在這種環境下,民辦大學與民辦大學生怎會不被歧視呢?強化法制的執行力度乃當務之急。
其二,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宣傳教育。不是民辦大學培育不出優秀的人才,而是社會缺乏對民辦大學的了解。如果花些時間與精力去宣傳、教育我們的民眾,讓他們知道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商學院也是民辦大學,卻能培養出世界五百強的管理精英、統領國家的元首。只要給時間、支持與愛心,中國的民辦大學也會同樣擁有那一天。
其三,加強自身建設,苦練內功。不是不被社會認可與理解嗎?強化師資、提升質量、創造品牌,培養大批真才實料的學生貢獻給社會,事實勝于雄辯,時間總會證明一切。民營企業普遍超過國有企業,民辦大學難道會亞于公辦大學?
早些時候看過一本書,名為《民辦大學生》,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聽到作者瘋狂的吶喊:“別將我們看成后娘養的孩子!”“賽馬不相馬”早已成為單位用人的口頭禪,緣何我們真正面對時,仍是那么一些人默守陳規呢?改變觀念吧,少給這些民辦大學生一些歧視,多給他們一些公正與平等,讓“人盡其才,才盡其能”真正成為社會用人的標準。
職場貼士:很多公司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在新同事到來時,大家都會送一點小禮物表示歡迎。但不少人是禮物照送,但流于形式,并不想彼此真正成為朋友。而對于一個連身邊的人都懶得結交的人來說,更不要指望他有心交往很多四面八方的有用的朋友。如今這個社會,完全是靠人際關系網來工作和運作的,需要別人幫忙時,從何向別人主動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