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財政轉移支付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
摘要:公平與效益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在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這二者是統一的。無論是從公平的角度,還是從效益的角度,都應該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地方財政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地區間教育和經濟均衡發展。
關鍵詞: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公平;效益
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是指上級政府根據下級政府在其管理所轄地區的義務教育時所產生的財政缺口,對下級政府給予的用于義務教育發展的財政補貼。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決地區間義務教育財政的不平衡問題。從更深層次來看,其最終日的是追求義務教育的公平和效益,促進地區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教育經濟學中,義務教育公平是一種價值取向,它包括政府提供的入學機會均等、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和取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三個方面。義務教育效益是指義務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所產生的效果和利益,它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公平原則
1.從義務教育公共產品屬性來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堅持公平原則。
根據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消費上的非競爭性(Non—rivalness),即某個人或群體對某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妨礙或減少其他人或群體對這種產品的消費,新增加的消費人數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二是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某個人或群體在消費某公共產品的同時,無法將另外一些人或群體排除在該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公共產品的這兩個特征表明,對于社會上消費它的每一個人來說,公共產品無論是在機會上,還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均等的、公平的。
義務教育是通過立法規范受教育者家庭以及各級政府的行為。在普及了義務教育的地區,某個人接受了義務教育并不會妨礙其他人也接受義務教育,即義務教育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在提供了免費的義務教育的地區,不存在因某人沒有或不愿付費就將其排除在義務教育的范圍之外,即義務教育也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義務教育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性質。厲以寧教授就把義務教育劃為具有純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服務,因為“接受這些類型的教育服務的人并不直接付費,而維持這些教育服務的費用則由政府的財政部門承擔,不享用這些教育服務的人也需要為此支付費用(如納稅)。”因此,政府應該提供給每一學齡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大致均衡的義務教育資源。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作為通過調節義務教育財政、調節義務教育發展均衡水平的一種專項轉移支付方式,應該堅持公平原則。
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財政不平衡問題。一是縱向不平衡,即當某級政府出現財政盈余的同時,另外一些級次的政府卻面臨財政赤字的現象;二是橫向不平衡,即在同一級次上的政府間出現的一些富裕地區政府財政盈余,而另一些貧困地區政府財政赤字的現象。公共產品由公共財政負擔,政府間財政的不平衡勢必要影響到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財政轉移支付就是要使公共產品直接提供者之間的財政趨于平衡,從而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作為公共產品財政轉移支付的一部分,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地區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因此,應該堅持公平原則。
2.從我國的社會性質來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公平原則。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區間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不均衡。而且,改革開放之初的優惠政策,對城市比對農村有利,對沿海比對內陸有利,進一步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均衡。根據世界銀行專家的計算,按目前的國際標準衡量,我國的吉尼系數已由1985年的28.8%上升為1995年的33.8%,[1]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狀況增長顯著。
按照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教育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也可以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現象。今天,許多貧困家庭子女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和社會的幫助,通過接受較好水平的教育擺脫了父輩貧困的陰影。因此,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公平原則,加大對貧困地區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盡可能通過縮小地區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使地區之間人們的收入分配相對均衡。
3.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公平原則。
義務教育是國家根據法律規定,對適齡兒童、少年實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學校教育?!督逃ā返诰艞l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午接受并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法》第五條也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周歲。”第十二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義務教育的各種法律法規,不僅規定了受教育者及其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也規定了政府在實施義務教育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即保障義務教育所需要的人、財、物等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
我國地區間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有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有的地區雖然義務教育暫時普及了,但由于地方財力薄弱,義務教育經費沒有保障。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障一些地區的義務教育經費和在貧困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此,義務教育財政轉移付,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是為了保證一部分地區兒童、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必須堅持公平原則。
二、義務教育財政轉移交付應該堅持效益原則
1.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效益原則。
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認為,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通過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較高的收益,投資者最關注的問題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對于教育而言就是關注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投資者都追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就是追求較高的教育資源利用效率。關于效率的概念,19世紀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認為,效率是指當群體中一個或更多成員的處境被改善而沒有一個成員的處境被惡化時的情況。這種情況,人們稱之為“帕累托最優,”并把它視為經濟學意義上的高效率準則。
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是財政支出的一種形式,也是政府對公共服務進行投資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投資,它應該追求高效益。
2.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效益原則。
邊際效益遞減規律認為,在一個地區或行業,當資本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再增加一單位的資本投入,其效益就會減少。如果把該資本投入到其它地區或行業,產生的機會效益就會增加。
我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明顯。在東部地區,義務教育比較發達,上海、北京已普及了高中教育,在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如果再進行專項補助,勢必會產生義務教育投資邊際效益遞減的趨勢。而西部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水平較低,還處于義務教育投資邊際效益遞增階段。因此,應該側重于對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貧困地區財政進行轉移支付,提高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益。
3.根據邊際效用最大化原理,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效益原則。
邊際效用最大化原理認為,消費者最迫切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時,效用最大。也就是說,同樣量的消費,對于不同層次的需求來說,效用不一樣,最迫切需要得到滿足的效用大于次迫切需要得到滿足的效用。
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所面對的有義務教育發達的東部地區。也有義務教育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進行轉移支付,好比“錦上添花”,屬于次迫切需要滿足的效用。只有西部義務教育欠發達的貧困地區,才是最迫切需要義務教育財政轉移交付。對這些地區而言,義務教育轉移支付能使它獲得最迫切需要滿足的效用。因此,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堅持效益原則,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從整體上提高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邊際效用。
一般都認為,公平和效益是魚和熊掌的關系,不可兼得。實際上公平和效益也存在著一致性。袁振國教授用象限模式把教育的公平與效益之間關系表達為四種格局。第一象限表示,教育的公平水平高,效益水平也高;第二象限表示,教育的公平水平高,但教育的效益水平低;第三象限表示,教育的公平水平低,但教育的效益水平高;第四象限表示教育的公平水平低,教育的效益水平也低[2].在第一、四象限,教育的公平與效益是一致的,只有在第二、三象限時,才需要我們進行價值選擇,是以公平為主?還是以效益為主?我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目前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極不均衡,少數地區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追求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公平、也是為了追求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益;追求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效益,也能達到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公平。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造型設計的美學思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夸張手法在動漫角色造型設計中的運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