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農民文化素質的水平的提高。在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的積極宣傳下,使廣大農民認識到了科學知識的好處,并在實際的生產中受益。下面為大家整理的是農村經濟管理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經濟管理論文:淺議農村可再生能源經濟的發展內容摘要: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然而農村能源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能源現狀,并提出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義,最后,根據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給出了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的措施和對策。
關 鍵 詞:可再生能源 農村 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可再生能源概述及發展必要性
(一)可再生能源的種類
1、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的開發將是農村可再生能源的重點。在農村農業生產當中所產生的大量生物副產物普遍被丟棄,浪費十分嚴重,若可以轉化利用,則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一是農村沼氣開發。目前,農村沼氣生產的主要資源是禽畜糞便。通過厭氧發酵技術,禽畜糞便在制取沼氣的同時,也轉化為更加高效、優質的有機肥料。根據農業部的統計,目前我國分散性的畜牧養殖戶為,生豬 10675 萬戶,奶牛174 萬戶,肉牛1592 萬戶,蛋雞6568 萬戶,肉雞5146 萬戶,羊2843 萬戶,役畜2195 萬戶。通過自然地理條件和農
村經濟發展條件等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全國分散性的畜禽養殖農戶中適宜發展沼氣的約為1.48 億戶,約占總農戶數的60%,其沼氣生產的潛力超過500 億立方米/年[3]。二是農作物秸稈氣化。農作物秸稈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副產物,它通常是指農作物在獲取主要產物質后剩留下來的地上部分的莖葉或藤蔓,約占作物生物量的50%,主要是各種禾木科作物秸稈和豆科類作物秸稈,是一類極豐富的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纖維素資源。目前我國的農作物秸稈氣化主要采用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它是我國農村能源建設推出的一項新技術。以農村豐富的秸稈為原料,經過熱解和還原反應后生成可燃性氣體,通過管網送到農戶家中,供炊事、采暖燃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由于農業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逐年穩定提高,各類農作物秸稈的年總產量達6億噸。而據不完全數字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的秸稈利用率僅僅只有2%,所以其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著巨大的潛力。
2、太陽能開發利用。我國幅員廣大,有著十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據估算,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約為50×1018kJ,各地的太陽年輻射總量達335~837kJ/cm2a,中值為586kJ/cm2a。一是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廣泛的使用。據估算,普及率已達到三成以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對于幾千年來一直用柴火燒水洗浴的農民有著非凡的意義,這代表著他們也可以享受隨時的熱水,享受類似于愜意的城市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是一個偉大發明。太
陽能熱水器技術在中國已經完全商業化,生產企業有上千家,從業人員在15 萬以上。太陽能熱水器不僅遍布了中國大地,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2009 年中國太陽熱水器產業總銷售額近900 億元,生產能力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產品已遠銷歐洲、東南亞、非洲等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已由2001 年的600 萬美元增加到2009 年的4000 多萬美元。二是太陽灶。目前主要在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使用。三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打效應原理,利用太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不論是獨立使用還是并網發電,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電池板(組件)、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它們主要由電子元器件構成,不涉及機械部件,所以,光伏發電設備極為精煉,可靠穩定壽命長、安裝維護簡便。所以這是21世紀的一個高新技術產業,有著明朗的前景。
3、其他可持續能源利用。一是小型風能發電。較為適合中西部一些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目前戶用型的技術尚不成熟。二是小型水電資源開發。較為適合中西部一些水利資源豐富的地區。戶用型的技術也尚不成熟。
(二)可再生能源推動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農村生活能源短缺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導致了濫砍亂伐,植被破壞,使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等政策難以持續。農村燃料和農民長遠生計問題已成為鞏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
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戰略目標的提出,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絕大部分資源分布在農村。所以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新農村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1、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保護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制止森林過度采伐,必須解決農林區的燒柴問題。各地要根據農林區燒柴的需要,大力發展薪炭林,加快沼氣、風力、太陽能、地熱、煤炭、作物秸稈等其他能源的開發利用,普及改灶節柴、改煤節柴技術。從而保護農村資源,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嚴峻形勢,保障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的順利實施實施。
2、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我國農村商品能源地供給一直比較低,農民的很多家用電器因為電力供應不足而閑,從而不利于各種科技信息在農村的傳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農村能源的自供率,農村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3、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已成為各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如沼氣發酵技術作為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一種主要技術,在我國己得到較為廣泛的開發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沼氣作為一種可再生潔凈能源,不僅可以燃燒,而且可以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種,還可以預防蟲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設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形勢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我國政府一直重視農村能源建設。上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開展了以小水電為主的初級電氣化縣、薪炭林重點縣、沼氣重點縣、省柴灶試點縣等多種大面積示范工程,并大為推廣。在此基礎上,從“八五”開始,中國又開始組織實施“百縣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到2009 年全國已有300 多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目前,戶用省柴節能灶、小水電、沼氣和太陽能熱水器等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已在全國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推廣利用。溫家寶總理早在2000年時就做出過重要批示:發展農村沼氣,既有利于解決農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確實是一項很有意義、很有希望的公益設施建設。由此可見,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是有著廣闊的前景和未來的。
(二)法律法規依據的逐步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五十七條: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必須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能、沼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2005 年2 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該法于2006年1 月1 日開始實施。同時,國家已經開始制定法律相應的配套法規和政策,主要有提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量目標,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具體管理辦法,出臺可再生能源有關技術標準,制定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經濟政策等,這些將有力地推動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進程。
(三)市場經濟效益的增長。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同時也帶動國防力量、科技水平的的迅猛發展。對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也一直未停止過,因此各項新型技術及專利發明層出不窮,并廣泛的應用于實際當中。目前農村地區的各種可再生能源有:生物質能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農村戶用光伏系統;小型風力發電;小型水資源開發等等。
(四)可再生能源推廣技術的成熟。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熟并結合農村的實際的生產生活,創立了一大批具有市場經濟效益的模式。如豬沼果―――能源生態模式。以農戶為基本單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場地,建設畜禽舍、沼氣池和果園等幾部分,同時使沼氣池的建設與畜禽舍和廁所三結合,構成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庭院經濟格局,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增加農民收入。
(五)農民文化素質的水平的提高。在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的積極宣傳下,使廣大農民認識到了科學知識的好處,并在實際的生產中受益。由此激發了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科普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另外高等教育的快速發
展也培養出了一大批農民的子弟,為他們日后返鄉工作,扎根農村,反哺家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現狀及問題
(一)農村可再生資源利用發展的現狀
農村能源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緊密相關,農村能源的發展狀況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費水平很低。
1、農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費和短缺并存。我國在過去一段時間積極開展農村節能工作,但農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還很嚴重。鄉鎮工業單位產值能耗比國有工業高出一倍以上。農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稈等傳統的生物質能的使用絕大部分采取傳統爐具直接燃燒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轉換率僅為10%―20%。
2、農村能源消費對生態與環境的壓力大。農村能源對生態與環境的壓力來自開采和使用兩個方面。目前煤炭在農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農村一些小煤礦的開發不當給當地造成環境破壞的情況屢屢發生。薪柴作為農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來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過度采集是導致森林植被破壞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燒柴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和污染物,也使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
3、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機制仍不完善。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必須加快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步伐。中國在建立農村
能源可持續發展機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從政府到農民和相關企業,能源意識不強,造成了農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費。農村能源宏觀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混亂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有利于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多元融資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村能源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農村可再生資源利用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更新緩慢,開發規模偏小。生物質能源利用來說,絕大部分秸稈、薪柴仍以直接燃燒為主,生物質汽化、炭化技術尚在部分農村試點應用,糞便資源大部分直接作肥料,用作沼氣開發的數量,僅占可利用總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陽能利用雖己市場化,但還需進一步加強市場推廣開發利用。
2、技術開發體系與服務網絡尚未形成。從事農村能源工作人數少,缺少專業科技隊伍,可再生能源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困難,好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由于技術難以消化而難以進行實施;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資源一般較為分散,必須就地開發,就地使用,必須有技術服務、物資器材供應功能齊全、覆蓋面廣的專業服務網絡。
3、可再生能源開發存在法律空白,缺乏保障激勵政策。農村能源機構所遵循的總體方針和相關政策、規劃、計劃都屬于指導性質,缺乏相應的法規條例的強制作用,主管部門沒有強制監督依據,其發展只能更多地取決于各方面的認識,因而發展緩慢;對可再生能源建設的戰略地位缺乏足夠認識,保障
措施力度不夠,致使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村能源產品的生產經營比較混亂,質量低劣的農村能源產品充斥市場,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對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廣工程、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缺乏手段和法規依據,從而不能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影響了可再生能源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對策分析
(一)制定經濟激勵政策。激勵性政策就是政府提供經濟上的扶持。政府采取財政和金融等經濟刺激措施是實現規劃目標的關鍵性措施之一,也是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政策手段。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在農村推廣的初期,由于農民現階段的支付能力相對較弱,新技術的價格與農民的承受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回收期一般較長,農民難以接受,政府部門要完成推廣目標,必須采取相應經濟激勵措施。
(二)建立技術保障和服務體系。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涉及面廣,任務繁重,是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建立和加強市、縣、鄉可再生能源建設管理機構,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管理體系。可再生能源資源由于資源分散,不便于大規模集中開發,一般是上門服務,就地建設,就地開發,就地使用。項目的實施必須有覆蓋面廣,功能齊全的服務網絡支撐。因此,鄉鎮農村能源服務站的建立健全,在技術推廣服務中至關重要。服務站負責組織農村能源建設工程施工,物質、器材和產品的就地供應,產品工程的安
裝和維護等,更重要的一個職責就是對民間技術隊伍的管理。
(三)建立發展基金。資金匱乏,是阻礙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的一個主要因素。地方組織要多渠道籌集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資金。提倡建立專項資金,其目的是把有限的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然后以低息貸款和分期償還的方式用于支持和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和可再生能源建設項目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統計資料》
【2】韓軍.農村沼氣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分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3】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中國農村能源發展報告》
【4】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能源概論》
【5】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能源概論》
【6】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村能源概論》
【7】梁賽球,陳友良.農村戶用沼氣池可持續利用的研究
【8】《經濟管理》
下一篇:武漢理工大學小論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農業經濟管理實踐論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