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研究生賣豬肉的新聞被各大媒體炒的很熱。也是在這幾天,筆者也看到了一條新聞:山東某大學一名大四的女生,不堪就業壓力之重負,自殺了……
目前,正是09大學畢業生四處奔波求職的關鍵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本來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預計2009年將會突破600萬人。 可見,即使是依照正常年份看,09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會比往年更加嚴峻。
然而,禍不單行的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09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無疑是雪上加霜,對這些剛出校門的嬌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冬天里的冬天。
中國大學畢業生為什么就業難?究竟難在哪里?宏觀層面的問題還是交給政府智囊、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去研究。
筆者僅想從微觀層面——大學畢業生自己的角度來做一些剖析。如果能對現在正處于求職階段的畢業生們有所裨益,則頗感心慰。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是老太太過年?
筆者所接觸的不少企業,幾乎每年都會招聘一定量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然而,最終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不適合企業要求,被企業開了;二是不能吃苦,工作浮躁,嫌待遇低,自己跳槽了。所以,很多企業都在感嘆:現在,招聘一個好大學生,太難了!甚至不乏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悲觀論調:現在的大學生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用“老太太過年”來形容現在的大學生,可能是有點過。然而,這中間,也不乏合理的依據。
其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大學生,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夸夸其談”——理論功底比較扎實,而動手能力比較差。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理論素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又都專攻于操作”層面了——現在的大學生應聘時,常常會分會擺出來一大堆的各類證書:英語四六級證、電腦操作等級證、優秀學生證書、優秀班干部證、普通話等級證、會計資格證(不光是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用文寫作等級證書、社會實踐證明……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確有一部分企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階段,采用了“實用主義”的用人策略,注重大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這實實在在是一種舍本逐末的短視行為。給大學生以極大的誤導。誤導的結果是中國的許多大學變成了職業高中和技校。而實際上,這些手捧一大堆證書求職的大學生,要理論沒理論,要知識沒知識,論操作能力比不上真正從中專、職高和技出來的學生,是地地道道的高不成低不就,說重點,都是半成品。
其二,現在進入大學的門檻低了,畢業生多了,大學生的質量確實被“稀釋”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各大高校擁有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擴大招生就成了各高校的必然選擇。然而,在教育資源沒有增加或者很少增加的前提下,學生人數卻在成倍增長。教育素質下降就成了必然。而作為大學教育資源核心的教師們,自然也受到了商品經濟的沖擊,利用自己的專業資源在校外搞兼職,做培訓,當顧問,開公司……已經是許多在職大學教師的“第一職業”了。
其三,大學生自己荒廢了自己的學業。盡管考大學現對容易多了,但是,高考畢竟仍然是一道“鬼門關”。緊繃著神經在千軍萬馬中終于擠過了“獨木橋”,終于有了一種“船到橋頭車到岸”的感覺:進入大學了,終于放松了。談戀愛、泡網吧成為了許多大學生生活的主旋律……
有一句大學生形容自己的順口溜,大意是:“大一什么都不知道,大二知道了自己什么不知道,大三知道了不少,大四什么都知道了,畢業了”。
職場貼士:Competence能力:能力是與自己所學的知識、工作的經驗、人生的閱歷和長者的傳授相結合的。并不是說,我們學的什么專業,未來就會從事哪一行,人格特質才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因此,能力的培養是和真正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新經驗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實自己,才能贏在各個起跑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