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麗夫職業顧問咨詢的有各式各樣的來訪者,從面臨生計威脅的初級職業人士,到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士。有學歷低的初高中畢業生,也有名校的精英人士,博士生等等。小小的咨詢室卻見證了人生百態。一樣的 咨詢 師,同樣的真誠和專業,同樣的付出和努力,有些人對咨詢充滿了尊敬,對麗夫充滿了感激。在咨詢中是那樣的真誠與接納,這些尊重、接納,不是因為咨詢師比來訪者年長,閱歷豐富,而是因為來訪者本身的素質。所以,即使是30多歲的咨詢師給40、50歲的企業的中高級主管做咨詢,他們也能從內心認可咨詢能給自身帶來的正向力量,因此受益匪淺。因為,他本身就是正向的、接納的、信賴的。他的這些特質也使得他在職場、社會關系等方面發展很順。
然而,也總會有些來訪者,如拿著名校的學歷,甚至是MBA,卻是生活在生死線上。職場上越走越差,越走越亂,越走越沒自信。剛畢業時可以拿3000的薪水,5年后,還是拿著同樣的薪水。甚至有人,10多年了,自身感覺還不如剛畢業的大學生,你問他期望薪水是多少,他會說有個工作給我做就可以了,我現在3000也能接受。
也有來訪者,學歷一般,在職業發展上工作幾年,頻繁跳槽,一會是人際關系不好,一會是企業氛圍不喜歡,有時候是個人情感或情緒問題。工作七八年,跳槽十多家,最后,工作越來越難找,即使是找到了工作,又為不高的薪水而嘆息,于是跳槽成了習慣。
在咨詢中,他們能感覺到自身的問題,也經常會對過去做反省。但說到改變,雖然意識層面很想馬上好起來,但又會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自身對改變沒有信心,所以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借口來拒絕改變。他們會以懷疑的角度來看咨詢的力量,咨詢有用嗎?麗夫有沒有同樣的案例,別人是怎樣好起來的?即使看到了眾多改變的案例,也很難激起他改變的勇氣。他們不相信自己,不愿意為改變的決定負責任,希望咨詢師給他承諾:通過咨詢自己一定能好起來。精神分析有一種說法:越是想盡快好起來或改變的來訪者,其實他們潛意識里面是不想好起來的。這些來訪者也應驗了這種說法。嘴上說自己問題很多,很嚴重,但真談到改變,卻是以一種懷疑的態度來看改變和咨詢。
看到那些來訪者,問題很多,生存壓力很大,嘴上說很想改變,但其實做的事情都是在拒絕改變。有些人幾年前就想通過咨詢讓自己好起來,但拖了幾年,還是老樣子。保持原來的狀態,繼續一種迷茫被動的狀態,成為了職場里的可憐人。可憐之人,何來可悲之處呢?
懷疑
對自己是懷疑的,不相信自己,看不到自身的能力和優勢,不相信自己感受到的,自己的決定。同時也不相信別人,懷疑別人說的做的。總是只看到不好的方面,看不到正向的積極的方面。無論是在咨詢中,還是在工作、人際關系中,以一種懷疑的態度來看待一切。
反復
做事情很拖拉,在選擇上很猶豫,前一秒鐘決定的事情,過一會就會改變。一件事情會反反復復的斟酌,腦海中總有不同的聲音。跳槽也好,做決定也好。很簡單的事情,總是搞得非常復雜,拖的時間很久,效果效率都很差。不會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總是被情境拖著走。跳槽中無方向的被動的接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選擇中,希望別人為自己做決定,如家長、朋友,或咨詢師。
自私
做事也好,人際關系也好,總是自我為中心,只是考慮到自己要付出多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不關注別人的情緒,不關心別人的想法。不在乎別人的勞動和努力,只是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與自己無關。
不負責任
對自己說的做的不負責任,被裁員了,是公司不好,領導不好。跳槽時遇到人際關系的問題,是因為別人不好,小人太多。自己說過的話經常反復不算數。因此,給旁人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賴和托付的。
麗夫職業顧問真誠的希望那些面臨種種困惑的來訪者,能正視自己的問題。在職場、人際等方面建立對他人的信賴,處事做決定的果斷,多考慮別人的勞動和付出,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
職場貼士:每當你高效率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或是解決了一個難題時,你不僅僅是節約了時間,而是在使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