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年春天開始,我一直忙于編輯一本有關20年來中國企業家所寫文章的書。
在閱讀數百篇更像是他們對于企業內部人員灌輸傳播自己想法的文本之后,所幸的是,我還能找到近百篇具有生活和個性氣息,圍繞著人文和感受而展開的文章,雖然比起我和我的朋友們期待的數字和質量,還是有一些距離,但是總算可以讓我完成這個看上去有點太理想的構思。 “對人生來說,20年是一代人的時間。對于商業研究者來說,20年是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年份。”這段話是“狂熱”沉迷于中國企業研究的財經作家吳曉波經常強調的。 1982年,年輕的麥肯錫顧問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發表了改變當代管理潮流的《追求卓越》,而其研究方法便是以20年間成長性最好的43家美國企業作為基本分析樣本,從而歸結出了卓越公司的8大屬性。 過去20多年來,隨著中國社會逐步向真正的商業社會轉型,企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顯著。造就一大批類似IBM和GE這種級別的公司,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將成為中國社會在21世紀的重要愿景。 但是現實卻每每令人難以如愿。雖然中國經濟常常被稱作增長奇跡,然而目前中國企業的整體現狀依舊并不樂觀。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廣大民營企業的生命非常短暫。有研究稱,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生命僅僅3~5年,大量民營企業在短暫的輝煌之后就走向沒落,更多的則連創業期都沒有熬過,中途夭折。生命如此之短,這與中國企業管理落后有直接關系,更和企業的首腦們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缺陷密不可分。 這幾年,在經管書籍迅速升溫之下,很多企業家都能夠頭頭是道地談論“高瞻遠矚的戰略目標”、“回饋社會的長期使命”和“凝聚員工的核心價值”。但是在實際做法之中,能夠體現這一切思路的管理者還不是很多。 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轉型階段的成功探索者,中國的企業家們身上存在天使與魔鬼的雙重屬性。一方面,他們顯然是那一代人中幾乎最勇敢、幾乎最精明、遇上了幾乎最好的機遇的人,他們把握住了社會變遷的潮流,提升了生產力,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他們之中有相當一批人,具有恐怕自身也難以完全駕馭的擴張本能,他們往往憑借對商業游戲規則的熟悉,利用社會規則的漏洞,在灰色地帶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地擴張自己的財富。 2001年,美國當今最好的商業史作家理查德泰德羅出版暢銷書《影響歷史的商業七巨頭》,他為過去100年來美國最威風的7位企業家作了生動的列傳,其中包括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汽車之父亨利·福特、IBM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以及當今全球最高市值公司沃爾瑪創始人薩姆·沃爾頓等。 在他筆下,這些MAKEBIGMONEY的企業家,個個骨子里面都是冒險家和變革家,他們都有超常的自信,無論如何,他們都只相信自己,經驗證明這種自信是正確的,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是無限的,這種想法有時會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自我中心。 事實上,商業就是競爭,它能挖掘出我們最好的東西,可有時也會讓人性的丑惡在瞬間膨脹。每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都曾經在某些方面打破過某些規則,有時候對規則的破壞讓世界獲得了加速度的進步,而更多的時候,它也造成新的社會不公。 “有人問我:你成功的訣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沒有訣竅,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東西。我的一個基本認識是: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是完美無缺的,所有的概念、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內在的缺陷,我就力圖去找到這些缺口或弱點。”這一段話是喬治索羅斯的自述,用來形容目前的企業家同樣適用。 李嘉誠每年一兩次在長江商學院對著學生們的演講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去年他在“奉獻的藝術”主題下,用現代人的語境分析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的成功人士: “范蠡沒有日記,沒有回憶錄;只有他行動的記錄,故無法分析他的心態。他歷盡艱辛協助勾踐復國,又看透勾踐不仁不義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卻又害怕制度;他雄才偉略,但又厭倦社會的爭辯和無理;他成就偉大,卻深刻體會到世間最強最有殺傷力的情緒是忌妒,范蠡為什么會有如此消極的抗拒(不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抗拒)?” 他歸納的范蠡的性格,是不是我們今天時常見到的在胡記或者福記富豪榜上面出現的名字的這一群人神似的寫照? 當然,我無意夸大,企業家們是否都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實際上,在很多企業進入10年、15年乃至20年的周年的時候,他們都開始忙于歸納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出版企業專著或者老總名言錄,樂于爭取受尊敬公司和企業公民等5年前10年前無人知悉的稱號。我相信,這些看起來還有點生硬和笨拙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贏取一點媒體的注意力。本質上這些能夠存活和發展得不錯的企業,都已經有危機意識,明白在可見的未來企業需要這些元素才能維持更長久的發展。 這就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柳傳志、張瑞敏、王石等名字經常會出現在財經媒體的重要位置,為什么他們說得似乎大同小異的一些企業做法和管理思想會經常被不同領域的管理者們時常提及。因為商業社會需要有成功的企業案例和正面的人物標本。某種意義上,這些企業家就是他們同時代人經驗積淀的符號,是一種具體的精神體現。 當然,李嘉誠也在演講之中推崇美國偉人富蘭克林的13個人生信條——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 我不知道李嘉誠是否做到了這些,但是我贊賞他的期許: “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但愿有更多的企業家也能夠這樣去做。
職場貼士:檢查是否有眼疲勞。方法是將手放在前額呈敬禮狀。如果這時候你的眼睛感到放松,那么你的辦公空間就太明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