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調研中,能否深入透視到消費者的潛在心理動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在很多時候做出的無意識回答其實并不是真話,比如你問他“為什么刷牙?”,他可能會說是“保健牙齒,防治牙病”。但其實刷牙與牙病有什么關系誰也說不清楚,大多數人刷牙的動機,無非一是為自我口腔感覺清爽,二是不致于散發異味,以免導致比如異性的白眼。
對此,若廠家真就傻乎乎地去開發防治各種牙病的特效牙膏,那就把路走歪了。盡管目前各種牙膏的包裝上,還都在標榜著自己的種種治療效果——這是消費者口頭需要的,其實在推廣定位中,拼的全是口感以及品牌聯想——這才是消費者實際需要的。
在職場的日常言行中,同樣需注意破譯別人的心理密碼。譬如當你向上司提出一項購買某種辦公用品的建議時,如果他只是點頭嗯一聲,那絕不意味著他認為你的想法可行,而更多只是在一般性地應對你——做領導的都很注意不要過多地挑剔和否定下屬,對此下屬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沒照你的想法做,本身就意味你不對了,至少是不完全對。
當然,他的這種反應也不意味著絕不贊同,一切還要看事態的其他推動要素。若幾天后,在工作中呈現出了更迫切的此項購買需要,這事才可能更有門一些。當然,此時你也一定不要有某些先見之明般的表情,盡管這種迫切需要事件的出現本身,很可能就有你的策劃營造成分。又譬如對“敬業”一詞,從不同角度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作為員工,可能會覺得我認真鉆研專業技能,一切為公司著想,就該算敬業的楷模了。但從老板的角度看,你鉆研的只應是本公司的業務技能——否則你打算個人成名跟公司有什么關系?從同事角度看,你著想的也最好只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務——公司大了,你又不是老板,用得著你到處對別人說三道四嗎?因此,洞悉別人的“看法”,往往比努力做到什么程度更重要。
老板雇你來,不是讓你來完成青春理想的。盡管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生態度勝過渾渾噩噩,但企業雇用員工的唯一目的,還是讓他來創造效益。因此與其沒事就抒發自我理想,還不如多為企業發展動動腦筋,于組織和個人都會有好處。同事也不是來陪太子讀書的。不要以為就你有理想,其實人人都活在各自的追求之中,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所以,你即便有,也一定的不要把別人的好視做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證明自己”是犯錯誤的開始,正如健康的心臟從不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大局觀,該如何適當表達又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至少,不要冒失地進入他人領地,從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那么,剩下你能選擇的做法,是否就該是隨大流了呢?不然。隨大流屬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對一切事物都用虛以委蛇的方式來對待了;而你卻應該“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知道了哪是障礙所在,方更能游刃有余。總之,真正務實的“敬業”,應該是能適應特定環境條件的行為,而不是只要認真就算數的。其實在很多時候,上下級及同事間的種種心思都是很容易察覺的。只不過大家多半都出于默契、面子、留有余地或提高效率方面的考慮,故作不察而已。此時你若自以為聰明過人,不時恍然大悟地講出些“正確答案”,未免就有些不可救藥了。
職場貼士:請一位高明的律師——他會替你節約更多的金錢和時間,比起你所給予的將要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