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有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在兩個玻璃瓶里各放進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后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過了幾個小時之后,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只蜜蜂則全都撞死了。
蜜蜂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是蜜蜂的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們每次朝光源飛的時候都是用盡了全部力量;三是它們被撞后還是不長教訓,爬起來后繼續撞向同一個地方;四是同伴的犧牲并不能喚醒他們,他們在尋找出口時也沒有采用互幫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
而蒼蠅為什么找到出口了呢?如果說蜜蜂是教條型、理論型,而蒼蠅則是探索型、實踐型。它們的智慧中,就從來不會認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他們撞的時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在被碰撞后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向后看;他們能從同伴身上獲得靈感,合作與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共同獲救。所以,最終他們是勝利者。
對這個試驗,有人會說蜜蜂是烈士,而蒼蠅則茍且偷生;有人說蒼蠅非常聰明,而蜜蜂有些愚蠢;有人干脆把目前社會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蒼蠅型”,另一種是“蜜蜂型”。
這里,我們先摒棄原先的對于這兩種動物的道德附加和好惡感,姑且把經營者分為“蜜蜂型”和“蒼蠅型”兩類。
對“蜜蜂型”經營者來說,他們希望市場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希望依靠一次出手就能夠獲得成功,他們向一個不清晰的方向進軍時總是付出了手頭全部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如果一次探索不成功,他們就覺得沒有希望,沉淪下去,放棄了當初的想法;萬一他們的冒險成功了,覺得成功來之不易,死守才是正道;他們死抱著偶然的成功經驗和模式不放,以后無論做事做人、自己做還是引導他人做,都采用簡單的“復制過去”的方法。
而“蒼蠅型”經營者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市場是瞬息萬變的,知道凡事要想成功必須付出長久的努力,每次進行嘗試的時候也都抱著必勝的信心—同時卻又對自己所能付出的力量有所保留;他們“找到出口”后也不狂喜,知道一次成功并不意味著長久的成功,要想持續經營,必須持續努力,時刻為自己找出口;而且每次找到出口的方式都不相同,上次是在前方,這次可能是在側面,上次出口可能大,這次可能是異常狹窄,上次是他人找到的,這次可能必須自己挖掘。
“蜜蜂型”與“蒼蠅型”的經營者并不是不可轉換的。有些“蜜蜂”會轉成“蒼蠅”,有些“蒼蠅”會變成“蜜蜂”。最常見的現象可能是“蒼蠅型”變成“蜜蜂型”。某個經營者一開始可能是通過“蒼蠅”的方法獲得成功的,但成功讓他們不愿冒險,他們自以為過去的方法是可以毫不修改、毫不變化就能夠繼續使用,于是轉變為了“蜜蜂”。
值得憂慮的一個群體是某些獲得成功的人,他們是僥幸成功,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是蜜蜂,成功之后又不思進取或者抱殘守缺,他們就會成為一只地地道道的“蜜蜂型”經營者。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徹頭徹尾、始終如一的“蒼蠅型”經營者,所以,最讓人欽佩的是那些能夠從“蜜蜂”進化為“蒼蠅”的人。他們是怎么轉化的呢?是過去的教訓讓他們發生了變化,是學習讓他們獲得進步,是合作讓他們能夠成功,是謙虛和遠大的抱負讓他們不放過任何的機會。
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看看自己到底是“蜜蜂”還是“蒼蠅”?你想做“蜜蜂”還是“蒼蠅”?
職場貼士:傾聽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法寶,一個時時帶著耳朵的人遠比一個只長著嘴巴的人更加討喜。在聽的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回應,以示尊重
下一篇:別為了工作,丟掉了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職場四類人“飯碗”難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