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三的學生。高中的我,是一個很內向的學生,我的朋友也只是身邊的幾個,在家,在學校,我都是一個很少要言語的人,對于怎樣搞好人際關系,我幾乎是一竅不通。上大學后,我積極表現自己,為自己爭得了不少風采。而這時我身邊的一個同學,也愛自我表現,于是我們兩人的關系變為了競爭的關系,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競爭的對手。每天,我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而是都想出風頭,而我的個性又很要強,變成每天我們都在看誰的話多,誰說的更精彩。那時的我,真的是亂了,我每天的頭腦就是想比他多說幾句更精彩的話。真的,就是這么愚蠢的一個想法。每天,我都十分不快樂,但每天我都在跟他斗下去,搞得我每天都處在十分緊張的狀態當中。當然,由于比較內向的我,而以前又是不善于說話,不善于交流的我,被打敗了,我的光彩也被他奪走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幾乎是一年里,當別人在聊天,在說話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敢開口,與別人交流不了幾句,就沒話說了,其實,我是內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現在,我做什么事情都一點信心都沒有。請問,我應該怎么辦,才能使我成為一個正常的人?”
這是一名叫曉松的大學生給我寫來的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曉松與人說話恐懼緊張的情況可以稱做“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的患者渴望與人交往,但又不敢大大方方地與人平等交際,總擔心受到別人的冷落與嘲笑。他們在交際時,常常情不自禁地出現臉紅心跳、語無倫次、手足無措等現象。如此多次反復,強化了他們的自卑心理,最終導致“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的患者的自卑心理的根源,在于心理上有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它的形成除了當事人曾受到歧視、遇到挫折等一些客觀原因外,主要來源于主觀原因。
自卑是源于對自己失去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卑的人在自我貶低的同時,又唯恐周圍的同事同學同樣地看輕自己。曉松覺得自己和那個“對手”斗敗了,沒了所謂的光彩,就認為別人都看不起自己。所以自卑的人往往極度敏感,畏縮退怯。
可見,自信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根本。自信心可以消除恐懼、退縮、多疑的心理。有了自信便不再過度防御別人;有了自信便能尊重自己,同時也能象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別人;有了自信便不會被別人的表現所左右,自己表現的好一笑,不好也一笑;有了自信便有了自己的追求,不必老怕別人遮掩了自己的光彩;有了自信便有了無限的熱情,能去關愛和理解他人;有了自信便可接受自己的弱點同時也接受和寬容別人的弱點;有了自信便能欣賞別人別人,而不會老看人不順眼和老想和人斗……
可見,對于曉松來說,一定要樹立自信,認識自己的優勢,在交往中積極地鼓勵和暗示自己。只有自己先悅納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自然大方,揮灑自如。
曉松的心理病產生于對他人的敵意和排斥。由于不允許、不接納他人的進步, 因此他人成了“地獄”。他們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了擔心懼怕他人的進步,去和別人去比去斗上,而不是自己應該如何努力去成功上,這恰恰是不自信者的一種典型心態和思維方式。如此產生的心理動亂自然使得他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
學會合作、善于與人合作,具備與人交往的和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技能。
其實,人存活于天地之間,混跡于身外大千世界,需要的是與人“和”而不是與人“斗”,需要的是互為朋友而非敵人。我們每個人,都要培養自己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能適應任何環境,善于與人交往和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他人,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樂趣。
所以對曉松來說重要的是學習與他人融洽相處,培養愛心,樂于助人。 只有去培養友誼,才能體驗到友誼的溫暖,只有奉獻愛心,才能受到他人愛心的滋潤。與同學的關系不是相互對陣的敵人,而是同一戰壕里的戰友,幫助別人既能優化自己周圍的心理環境,也是提高自己。
我想對曉松說,如果你的光彩是別人一奪就去的話,那只能證明那光彩還沒有真正屬于你。如果一個人能成為你的鏡子,讓你時刻看到不足,讓你在認識自己存在價值的同時又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你該謝謝他,是他激發了你。重要的不是你比他強還是弱,而是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天強起來,進步起來。
在無限遼闊的大世界中,如果還想做點事情,那視角決不能只局限在自己身邊。不為偏狹的情緒而偏離主戰場,你才會收獲更多。
卡夫卡在他的格言《他》的結尾,寫過這樣的話:“他并不求證什么,他只求證自己。他唯一的證據就是自己。”是的,我們用來證明自己的方式不是嫉妒和排斥,不是自怨和自棄--而是以自己的點滴言行,以自己的每一步,以自己的生活來確證自己。
對你那個對手,謝謝他,然后咬住他,并一起向前跑吧!
職場貼士:金融家J·B·富卡通過電話集中做生意,發了大財。他最重要的策略是在打電話之前把要說的話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