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現代社會流行“界限”的時候,我們提倡建設有積極意義的親密關系。建立這種關系不容易。除了足夠的關心、體貼、坦誠,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和寬容,學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親密關系是指什么?
一種說法是,單指可望成為夫妻的戀人。準備共度今生,自然要相互磨合。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處理的親密關系遠不止這些。比如,有的父母事業有成,在單位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但多少年也處理不好和子女的關系;有的女孩談了一打男友,可一到談婚論嫁,對方就逃之夭夭;還有人,吃喝玩樂的朋友一大堆,可真遇到難處,誰也指不上。
也許,現代社會已經不流行親密關系了,流行的是“界限”。在尊重對方的理由下,我們掌握許多嚴守“邊界”的交往方式。我們享受由這種方式產生的單純的人際關系,但在不知不覺中,也在感受親密關系喪失的困惑。
如果沒有親密關系,我們會遭遇什么?
在滿腹委屈的時候,居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
獨自面對具體困境的時刻,不知找誰幫忙;
在家里好像是個客人,都忙自己的事,相互關照只停留于表面的應付;
而且,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缺乏親密關系的環境里,慢慢地,他可能真的以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親密接觸。許多英雄主義者,可能滿懷博愛和濟世豪情,渴望“拯民于水火”,但他的個人生活,比如太太喜歡什么,需要什么樣的關心,他可能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與其說一個人“愛無能”是因為太自私,不如說他缺乏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其實,與傳統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無疑更需要親密關系。現代社會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一個人面臨的困境很可能是個體無法承受的,而假如這時我們擁有一個協調有效的共同體,相互傾訴、相互支持,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會讓你頓時恢復能量。
這種共同體首先是親人間的。來自父母、子女、配偶的支持是面對一切壓力的法寶。當你在工作、學習中碰到障礙,親人的認可和信任能使人獲得最大勇氣和力量。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難,肯定最先想起的是家人。而有的人,盡管品貌出眾,才華橫溢,但即便到成年也很難擺脫自卑感,這就可能源于青少年時一直不被家人認可。
而且,與子女關系冷漠也會給父母造成傷害。當他們進入晚年,親密的家庭關系幾乎成為生存的全部意義,甚至影響到他們如何面對退休后的生活,如何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這種共同體也可能是一兩個知心朋友。大家因“人以群分”走到一起,相互分享快樂與痛苦,盡可能提供最大幫助。這種朋友圈應當是讓人有安全感的,你不怕暴露軟弱、焦慮的一面,能表達不同觀點。這要求你和友人都需要有一定對人的寬容度。
建立這種關系不容易。
除了足夠的關心、體貼、坦誠,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和寬容,學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某些人來講,這樣做也許很累,但是,關懷別人,獲益的最終是自己。有建設意義的親密關系,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重要資源。
當然,這種關系本質上和傳統意義上的“親密”是有區別的。哪怕是親人之間,也不應把對方“綁死”,雙方過度親密可能會相互控制思想和行為方式。那么,如何掌握尺度?這點不易說清,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和具體做法。但是,我們始終提倡培養悅納自己、接納別人的健康人格。只有這樣,對別人才能既不過分挑剔,也不會有太強的依賴。
職場貼士:獲得成功的人做事都分主次。《世界主義者》月刊的主編海倫·格利·布朗總是在辦公桌上放一本自己辦的雜志。每當她受到什么事情引誘而消磨時間、做一些與雜志成功無關的事情時,看看那本雜志,她的注意力就會回到正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