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是好朋友,都是我的下屬,工作中相互幫助,生活中彼此關照。他們之間鐵打的交情,公司的人都看在眼里。除了忙活各自的一攤兒事外,其他時間經常在一起。中午一起吃飯,下班一起殺棋,周末兩家人還常約著一塊兒玩。有時候,小陳在外面跑業務,中午來不及趕回來,小孫幫他買中午飯。小孫的孩子病了,小陳跑前跑后地幫忙……他們的親密無間著實讓人羨慕。
前不久,公司進行人事改革,對若干個崗位實行競聘上崗,許多年輕人都摩拳擦掌,小陳和小孫也不例外。他們認真商量著自己和對方的上崗方案,經過幾天的考慮,小陳決定競爭某部門經理的崗位,小孫也鼓勵他報名,小孫自己則因沒有太合適的崗位暫且放棄。
報名快截止時,事情發生了變化。一日,小陳來我辦公室送材料,我問他答辯準備得怎樣了,他臉色很難看,氣哼哼地說:“別提了,氣都氣飽了,現在我才知道什么叫知人知面不知心!”我詫異地問起原因,他喘了半天粗氣才說:“小孫說他想和我報同一個崗,還說自己肯定不行,就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這不純屬拆我臺嗎!”看來倆人的友情遇到了利益危機。我勸他說報名的人很多,不存在誰拆誰臺的問題。他立刻打斷我:“別說了,我這次算認識他了,以后咱們都得防著點兒他!”說完扭頭就走了。
說真的,他們倆各有所長,我希望他們都有所成就。后來,我找小孫談心,他面帶失望地對我說:“很早我就想報這個崗,但他說想報,我就放棄了。但別的崗都不對我本行,連答辯的資格都沒有。我就想,先報這個崗,沒準兒競聘后還能去個好點的崗位??晌腋勍旰?,他就再也沒理我。”小陳覺得朋友和自己競爭,心存不快,情緒可以理解。但小孫渴望有更好的發展,也事先和小陳商量過,并沒有做錯。可他倆的交情顯然受到傷害。
競聘結束,小陳如愿以償,小孫也因發揮得比較好而被安排到別的部門任副經理。我滿以為小陳會感到愧疚,誰知他仍耿耿于懷,一副為他人所負的樣子,任憑小孫怎么接近他也無濟于事。
我不愿看到兩個前下屬不和,決定請全部門的同事吃頓飯,為他倆的榮升慶賀一下,也希望能化解他們之間的尷尬。當我分別征求他倆的意見時,小孫挺高興,認為這是和好的機會。小陳卻說:“和他吃飯,我還有做人的原則嗎?”吃飯的計劃落空了。私下里,我又找小陳談了幾次,對他講做朋友要相互體諒,小孫并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可小陳非但不能接受,反而對我的立場很不以為然。為了戳穿小孫的“丑陋”,他逢人便大說特說此事,其實,這樣的效果很糟糕,大家反而覺得他心胸狹窄。
也許在小陳看來,小孫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我常聽到他說“誰誰真夠朋友,二話沒說就把我的事兒辦了”,“誰誰不夠意思,這么點兒事都辦不成”。在他眼中,朋友就該不惜一切地為對方辦事。如果朋友沒辦,一定是不夠交情。而朋友是不是有個人原因?有別的考慮?都不重要。在他的友情觀中,還是“利益優先”原則。因此,在面臨一些關鍵的選擇時,他就認為小孫的做法觸動了友誼的根本。
職場貼士:工作不要攀比,好工作不是看一個月賺多少,看的是前途。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永遠是句真理,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有的人在學校很優秀,是個風云人物,但工作之后卻天壤之別,問題就在于第一份工作的選擇,選擇第一份工作就是選擇了這個行業,如果你在想跳槽的話,你可以換工作,但是你很難換行業。舉個例子:同學A,學習優秀,工作好找的一塌糊涂,是第一批找到工作的,國企,工作穩定,屁事沒有,不錯,挺強大。同學B,學習可以,找工作坎坷的一塌糊涂,畢業之后才找到工作,最后找了個汽車行業小企業。兩年之后,同學A,工作穩定,工資還是那么多,想跳槽,啥也不會,行業也不景氣。同學B,趕上汽車行業大好,同時也歷練了一下,換為一世界500強的汽車行業,工資翻了4,5番。所以找工作一定要慎重慎重(舉例而已,請勿觸景生情,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