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鐵通江西分公司拒絕的時候,真的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在心中默念了多遍的應聘臺詞瞬間顯得蒼白起來,已經準備好了的關于如何改善鐵通與學生之間關系的方案似乎也是多余的了。之前我一直沒有參加過任何的面試,因為我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鐵通江西分公司的反應無異于給了我當頭一棒。
其實,我并沒有把這次面試看成失敗,只是意料之外的被拒絕讓我不甘心,因為我不是江西本地人,所以鐵通江西分公司很友好而又婉轉的建議我去鐵通安徽分公司碰碰運氣。我想,并不是因為我不符合他們的招聘標準,地域上的“歧視”讓我失去成為鐵通江西分公司員工的可能。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只有江西本地人才會安心的在江西工作。
然而和性別上的“歧視”相比較而言,這也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相信一定有女畢業生被用人單位以“我們不要女生”為理由拒絕的經歷,雖然有人據理力爭,期望以自己的優秀來消除這種“歧視”,最終成功者卻是是少數。類似的還有體魄上的“歧視”,我的一位朋友被拒絕是因為用人單位覺得他比較秀氣,不夠強壯。如果細究起來,因為成績不好而被用人單位拒絕也可以勉強稱之為成績“歧視”,誠然,成績最能直觀的反映出一名本科畢業生的狀況,但絕不是他綜合素質的全面反映,尤其在當今對復合型人才需求逐漸增多的社會大環境下,以成績作為用人的唯一標準未免有些武斷。
就業上的“歧視”還有許多種,而且不一定全部針對本身不夠優秀的畢業生,即使很優秀的畢業生也有過被“歧視”的經歷。就業“歧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就業“歧視”而給自身帶來的一些影響,甚至自卑感。一位成績排名靠后的朋友因為成績不好連續被幾家用人單位拒絕,因此對在學校的雙選會上找到工作不再抱有希望。在我看來用人單位因成績不好而認定他一無是處是沒有道理的,他有優點:人很熱情,能說會道,心理承受能力強,屢次的面試失敗并沒有讓他有一種挫敗感。
也許這種就業上的“歧視”根本不能稱之為“歧視”,各用人單位用人標準的不同經過一些招聘人員不很友好的表達,于是有部分畢業生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這也是筆者給歧視二字加上雙引號的原因。必須承認,有些工作因其工種、工作地、內容的不同并不適合于所有的人從事,譬如多數女畢業生無法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多數成績較差的畢業生無法從事和本專業有關的技術性工作,而地域的差異可能導致部分畢業生們對工作環境的不適應……如此情況,不一而足。
職場貼士:大多數想獲得成功的人都利用有用的時間來寫表示感謝、慰問和祝賀的私人信函。但是,如果所要寫的是日常工作的備忘錄、公函、資料匯總和表格的話,他們就會依靠以前寫過的文字資料來節省大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