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很愉快的事,因為我覺得對于文學作品,應該是讀者的感受優先而作者該永遠在作品的背后。但是,也許這種想法并不適合于一切方面,這是由于現代信息爆炸的同時,人們應共同具備的教養卻削弱了,那么,由這種共同教養而形成的情感就很難建立,在這類情感難以建立的社會,可以說培育抒情性也非常艱難吧。
在日本80年代,常用女性時代這一口號。這20年來,女性社會地位提高,職業選擇自由,家庭生活中男女平等等等,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言而喻,在通常意義上,女性的地位提高了,而且在文化方面女性的感受也得了重視。但是,當女性的感受一詞被注入了期待之時,往往具有兩重性。
在社會現代化與工業化進程中,女性生活與男性生活之間產生了稱之為時間裂痕的隔閡,這一現象是任何國家都會有的。在私生活方面,人們固守保守、傳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同時,在公共社會方面,則出現了制度的進步、變化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一方面,女性的感受性在某些情況下,與由保守的私生活所產生的情感表達是同義語。另一方面,又主張女性應該追求從傳統的生活倫理解放出來的特有的感受性。融合這兩重性,典型一點說,前者是懷舊、抒情世界的守護者的女性形象,而后者應該說是前所未見的未來女神的形象。70年代末寫出小說的我面對對于女作家近似要求的期待,不得不為之困惑。我決非保守,但我不愿描寫空想的、缺乏現實感的女性形象。而且,每每說到期待女性的感受性,總會有一點情感受到傷害的感覺,仿佛在男女共同的世界中,被女性世界排除在外了。
日本的80年代,已從必須強調女性而過渡到了處理男女共同主題的時代,但在文學界,仍存在著強調男女差異的傾向。實際上,現實社會中,在學校教育方面,對男女同校習以為常的一代已開始成為社會的骨干。男女同校是50年代以后的事。從初等教育開始就男女同校的一代對日常使用的語言的感覺與男女同校以前的人們有著本質的不同,然而,我認為這種情況為文學界帶來明顯影響卻是最近的事。進入90年代,期待女性的感受性這樣的話已很少聽到了,偶爾還會有這樣的說法:最近作家的作品已辨不出是女性寫的還是男性寫的。這應該是現代化過程中所一貫倡導的男女平等,在某種程度上,在現實社會中的表現吧。然而,這個社會如前面所說,是一個抒情性已漸漸衰弱的社會。
誠然,男女平等不是日本社會喪失傳統的抒情性、又不能建立新的抒情性的唯一的原因。這種現象,還同時受到認為抒情微不足道的思想潮流的影響。說起來,抒情這一說法,在80年代,還作為過去束縛人們精神的東西而受到輕視。與此相對,英語healing一詞譯成“醫治”而得以流行,“安寧”、“平和”等詞匯在推銷商品、服務時作為推銷手段而廣泛使用起來。情操一詞已很少聽到了,代之而來的是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等的通俗心理學書籍熱賣起來。這些,曾經在我看來是分配給女性的角色卻在社會上廣泛地商品化了。盡管如此,渴望醫治個人感情饑渴的情況依然存在,與別人相互交流的道路仍末打開。不過,人無論男女,即使拙于表現自己的情感,也會因其獨特的表達,而溝通與別人交流的道路。我想我作為作家的工作就是要發理這些溝通交流之路的種種場景。我認為的抒情性是既要與由傳統所形成的抒性保持關系,又要重新構建表現感情的方法。
職場貼士:任何時候都要學會準時,更要學會提前。“鬧鐘”只能是作為一種簡單的標志和提示,真正衫的時間,應掌握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