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里,最恐怖的不是辦公室政治的勾心斗角,也不是老板在你背后的苛責申斥,更不是與同事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系,而是你忽然患上了“職業枯竭”的“怪病”,自己打敗了自己。“職業枯竭”這個概念來自于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的許燕教授,許教授在自己《職業枯竭與心理健康》的報告里說,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會逐漸喪失創造力,并且伴隨著價值感的降低,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
何謂“職業枯竭”
在媒體工作的顧先生這兩天不知為什么總會對著辦公室電腦屏幕發呆,呆上幾個小時,卻什么也寫不出來,往往在折騰上老半天之后,弄得人都快要發狂了,卻什么也沒有做成,腦袋像僵了一樣。最糟糕的是,身體也似乎不聽使喚了,以往被人稱作是“永動機”的他,早已沒有了那種生氣勃勃,干勁十足的樣子。現在的他逢人就講:“老了,老了,不行了。”還說什么現在就想回到學校里去,讀讀書,什么新聞報道,什么采訪編輯都扔到九霄云外去。最后,實在沒有辦法了,顧先生去求助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他,他實際上是處于自己的“職業枯竭”期。心理醫生告訴他,人會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產生一種疲倦感,從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問題,諸如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擊性行為等。針對這種心理問題,應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好。可顧先生并不完全明白,究竟什么是“職業枯竭”呢?
心理咨詢師說,就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在職場當中感到下面這樣的一些問題與困惑,那么就說明你的職業枯竭期,即使不在眼前,也為期不遠了。它們是: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樣做;人際應激,無端擔心自己的人際關系,進而影響到對自己工作的滿意程度;職業發展,困惑自己究竟會走向何方,對前途缺乏信心;組織結構,開始抱怨所在單位的人事、組織結構,將責任歸咎于同事;家庭關系,家庭不再是緩解壓力之源,反而加重了心理的負擔等。
職業枯竭的高危人群
據“國際心理學大會”的資料顯示,“職業枯竭”有其特殊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人群以及自我評價低者,具體的數字則顯示在這些人里,40%是心理咨詢師,20%是教師,其他還有新聞工作者、警察和醫護人員等。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心理咨詢師通常是解除他人心理疾病的醫者,可現在他們居然成為現如今最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的主要發病人群。觀察其他的高危人群,記者發現,他們大都具有很強的腦力勞動背景,日常工作往往要求極高的創造力,并且都承擔著相當的社會責任,付出的不單單是智力,更多的是情感和愛心。
職場貼士:獲得成功的人做事都分主次。《世界主義者》月刊的主編海倫·格利·布朗總是在辦公桌上放一本自己辦的雜志。每當她受到什么事情引誘而消磨時間、做一些與雜志成功無關的事情時,看看那本雜志,她的注意力就會回到正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