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越高心病越重 研究生成心理咨詢“重病號”
在上海市教委日前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上,華東師大心理研究所教授葉斌指出,心理問題在學生中呈倒金字塔排列狀態,到了研究生階段竟出現了“井噴”現象。校園心理健康步入“學位越高,心病越重”的境地,大學生和研究生正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主要對象。
據了解,相對中小學心理咨詢室的冷清,上海市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詢部門卻出現了人滿為患的情況,一些比較好的心理咨詢工作室,預約已排到了年底。
“照理說研究生應該是最驕傲的一群人,可事實上,他們正逐漸成為校園中自卑的一群人”。葉斌教授曾遇到的一名研究生,抱怨自己書雖然讀得多,但找異性朋友比本科生難得多,戀愛經歷一片空白。由于許多研究生只會讀書,甚至把升學讀書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面對激烈的競爭,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情感障礙,這些嚴重的心理疾病在當代研究生身上幾乎都可以找到蹤跡。
其實,研究生成為校園心理健康的多發人群,并不是因為讀了研究生才爆發了心理問題。心病的根子可能在小學時就埋下了,只是因為小時候還不具備自我意識,有心理問題也不容易暴露,而到了青春期以后則逐步暴露了。許多研究生之所以把讀書作為逃避社會的方式,正來自于他們從小在“學習好,一切都好”的單一評價機制下積累的心病。顯然,徹底治療“研究生心病”,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干預。
職場貼士:清楚自己的優勢,給自己定好位,有個明確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最好能有個職業生涯規劃,這里我一定要著重的強調一下,職業生涯規劃真的很重要,當然你還沒有工作經驗、上大學的時候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幼稚,太理想化。但當你工作一年之后,一定要有個職業生涯規劃,規劃你要從事什么職業與行業,多少年后達成什么目標,這個很重要。現在的畢業生留給用人單位通用的印象是做事沒長勁,專業知識不扎實,換工作很頻繁,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職業目標。工作換來換去的結果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什么工作還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