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媒業的各種人才都很缺乏,尤其缺乏中高端人才。一句話,傳媒業缺的是真人才。”朱學東說。
朱學東在傳媒業入道較晚。大學,他學的是哲學,畢業后在高校的講臺上站了6年,又在國家機關的辦公室坐了5年。2000年下半年后,他才一個魚躍,真正跳進了傳媒業的大海。在他擔任《傳媒》雜志常務副社長時,著力主導雜志的改版,他的傳媒分析文章和主導改版后的雜志,很快就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優秀的采編人才和營銷人才同等重要
在朱學東看來,除了IT行業,很少有像傳媒業這樣人才密集型的行業了。據說,在領到記者證的人中,90%以上受過高等教育。而這個行業和IT不一樣的是,它很難直接從國外挖到人,因為傳媒業有很多潛規則,從國外回來的人極易水土不服。
和一些人認為傳媒業不缺新聞采編人才的觀點不同,朱學東認為,新聞采編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一樣缺乏。在朱學東的概念里,一個媒體是整體資源的整合,一張報紙、一份雜志不能只靠幾篇好文章贏得市場。而要持續不斷地提供優秀的文章,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才一定要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
在傳媒業的技術環節中缺不缺人才,比如美編、印務?當然缺!朱學東說,一張好的報紙,“面相”就應該讓人感到很舒服。
人事、財務這些支持部門缺不缺人才?在朱學東的眼睛里還是缺!因為,一些普通的財務人員不了解傳媒業財務的特殊性;而人事部門若不懂傳媒業務,招聘考試的標準就一定有問題。
傳媒業對職業道德要求更高
雖然傳媒行業機會多多,但肯定不是什么人都適合。從人才結構上說,朱學東認為采編團隊最需要兩種人:一種是還沒有沾染多少“惡習”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容易帶出來;一種是有經驗的人,他們有行業背景,有資源儲備,很快就能上手。
專業化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要有學歷,有專業背景。但這遠遠不夠。朱學東認為,傳媒業需要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心態。這個行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比別的行業更高。做好雜志、做好報紙,靠的不僅是頭腦,還有人品。
激情與韌性,一個都不能少
“激情”是朱學東最看重的一點。他認為,傳媒業是內容產業,靠的是創造力,而創造力來源于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有熱愛就有動力,有激情才有創意。沒有激情,按部就班,報紙、雜志就辦不好。
在傳媒業工作,還特別需要學習和溝通能力。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沒有學習能力很快就會落伍。學習的方式是多樣的,朱學東說,他自己喜歡聊天,聊天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溝通。
傳媒人還要有忍耐力,有韌性。朱學東說,這個行業有很多羈絆,不能太理想主義,不能用理想主義代替一切,所以要學會堅持。在這個行業,強者不一定能生存,而生存下來的一定是“適者”。
記者端的不是青春飯碗
針對“記者是吃青春飯的職業”的說法,朱學東毫不猶豫地批判說:“這是心態問題!”他舉例說,在國外很多記者都是滿頭銀發,在工作中他們一點不覺得有什么尷尬。資深記者的經歷、對社會的認識,甚至所受過的挫折、磨難,對于他的工作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只要他還能保持激情,保持創造力,年齡絕對不是問題。
職場貼士:每當你高效率地完成了一項工作或是解決了一個難題時,你不僅僅是節約了時間,而是在使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